今年以来,潍坊滨海区教育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狠抓教育改革创新,把共同体理念引入教育发展过程,着力构建党建统领、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家校社共育“五大教育共同体”建设,在区域教育一体化优质发展上,趟出了一条“小区域大教育”的好路子。
打造党建共同体,为教育聚能赋力
该区围绕“打造潍坊教育滨海高地,擦亮滨海教育品牌”的总体目标,深化“纵向联动、横向互动、齐抓共管”的党建共同体建设,让党建引领更有力度。组建全区公民办学校党建联盟。构建“一体推进、优势互补、工作互融、资源共享”的党建工作新格局,通过载体推动、活动驱动、示范带动等方式,今年以来,开展活动10余次,推动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全面提升。打造“家校社企”合作党建共同体。盘活家庭、社会育人资源,新开辟校外德育实践基地3处,新聘请校外思政辅导员5名。构建党建品牌创建共同体。在“党旗飘扬,教育争先”的教育系统总党建品牌的引领下,各学校党建品牌创建坚持优势互补、互联共建,形成了“党建+双培驱动工程”“党建+保障护航工程”“党建+方向引领工程”“党建+立德树人工程”“党建+同心关爱工程”等五大“党建+N”融合发展新机制,开启教育发展“红色引擎”。一年来,1所学校被认定为市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1所学校被评为市“十大党建品牌学校”,3所学校被评为市“党建品牌示范校”。
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激活教师“源动力”
该区始终坚持“教师第一”的发展思路,实施学科领军人才引领工程,以关键少数搅活绝大多数,探索出了以优带新、一路帮扶、共同成长的教师培养模式。三三联动。突出抓好“三课”“三素养”,在教研上,聚焦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坚持课程改革、课堂创新、课题研究三课联动;在教师培训上,紧盯知识体系、能力培养、素养提升三个维度进行学习目标确定、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关键能力的掌握。名师带动。以省名师和市领军人才组建名师团队,设立20余个名师工作室,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深耕课堂,以课题引研、课例示范等破解学科教学难题,引领学科建设。定期举行研讨会、报告会、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交流展示,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帮教共成长。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学业务、练技能,比学赶超,快速成长,成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共同体发展的生力军。老教师更是克服了职业倦怠,激发了教学的朝气和活力,成为实现教育共同体发展的带头人。老中青三代人齐心,协力、协同发展、共同进步,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中老年教师业务再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三赢目标。
打造学生成长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区教育部门成立学生成长共同体,全区学校联动致力于身体成长、思想品德成长、综合能力发展、学生安全保障等多项成长维度,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实施4个“1”行动。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总体近视率降低1个百分点;“一生一策”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力打造“1+X”课后服务新模式(1是作业辅导,X是拓展课程),共开设编程、国画、围棋、篆刻和快乐足球、声乐、京剧、葫芦丝等拓展性课程130余门,学生参与率达99%;建好“一块实践地”各学校充分利用校内闲置空地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中释惑品美,实现了以劳育美,以美育人双重目标。助学“两金”助力成长。持续完善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为1012名学生发放资助金59.27万元;建立了“中碳励志基金”“源动胶东奖学金”等5支助学奖教励志基金,用于名优教师、优秀学生的激励和家庭困难学生、教师的资助,共发放励志助学金25万余元,受益师生393人。守住学生撑起“安全伞”。成立了24个包靠组,开展了系列校园和培训机构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整改较大隐患70余处,防范体系日益完善。紧盯关键时间节点和重点人群,筑牢预防学生溺水工作防线。完善工作机制,细化措施流程,加强传染病知识培训,做好各类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撬动学校共生发展杠杆
为解决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该区实施了教育发展共同体战略,在推动教育一体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学前教育实行“优质园+”办园模式。组建以省级示范园为主体的7个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深入推进游戏育人、双衔接发展等项目活动,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打造教育教学研究共同体。本着“自愿参加、共同协作、促进发展”的宗旨,成立了4个教研共同体,每月进行1次全学科教研和1次教育管理经验交流,共同体内各成员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研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教师的互学共勉搭建一个展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普通高中“抱团”谋发展。全区4所设立高中部的学校,树立“一盘棋”理念,在区域教研、自主联考、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上统筹施策,建立“教师对接、学科融合、课程互补、策略共研”合作机制,抓实抓细教研教改,为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打造家校社共育共同体,激发协同育人新活力
充分发挥学校引领、家庭基础、社区平台三方作用,全区教育部门牵头,打造了“区级-整体统筹、社区-融合普及、学校-重点安排、年级-计划推进、班级-具体实施”的全方位、立体式区域家庭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体系,形成了多方、多点、多措的“三多”家校社协同运行机制,激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活力。融合多方力量,打造“名师+骨干”专业化的队伍。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家长委员会、爸妈讲师团、家长志愿者、社区教育指导师五支来源广泛、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家庭教育服务队伍,强化家校社三方共同体的沟通、共享、联动。整合课程资源,构建“1+X”协同育人课程体系。“1”指标准课程(德育思政课及班队会),“X”指公益课程、特色课程、线上课程。四类课程充分利用滨海区丰富的海洋文化、渔盐文化、风筝文化、民俗文化、渤海走廊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让优良的乡风民俗、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活动浸润学校的办学特色。找准“123”着力点,搭建协同育人大舞台。“一份报纸”(《心视野》)、“两个平台”(“幸福路”平台、家庭教育公益直播平台)、“三方主体”(学校、家庭、社会),重点关注外来务工、贫困家庭、特殊家庭等群体,组织开展政策解读、家长参观、培训讲座等各项活动,及时了解、疏导、解决家长面临的真问题、真困难,给家长和孩子心理减负。(王忠 窦克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