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女博士惊人一鸣,从凌晨四点半的济宁开始-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3 05/08 09:53:12
来源:齐鲁晚报

唢呐女博士惊人一鸣,从凌晨四点半的济宁开始

字体:

  近日,我国第一位唢呐博士刘雯雯的一段视频火了。视频中,她手持着号称乐器之王的唢呐,一口气吹奏了长达40多秒的《百鸟朝凤》。这一曲演奏技惊四座,火遍了大江南北。我国第一位唢呐女博士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她的一身绝技又是如何练就的?记者来到她的家乡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听她年近六旬的妈妈刘红梅讲述刘雯雯的成长故事。

  要让女儿“回炉”学作曲

  在刘雯雯的家,记者见到了她的妈妈,唢呐咔戏第十二代传人刘红梅。得知记者的来意,性格爽朗的她笑呵呵地说,“就我一个人在家,雯雯在上海呢,忙得脚不沾地,她爸爸也在上海,带学生呢。”

  作为小铜唢呐第七代传人,刘雯雯的父亲刘宝斌退休后一直致力于教授唢呐吹奏,为了将这古老的技艺传承得更广,在女儿去上海求学后,他也跟了过去。依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刘宝斌现在通过上网课的形式,为海内外的学生们传授唢呐演奏技艺,“他也忙,几乎一整天都在上课。”刘红梅笑着说。

  如今,女儿已是学有所成,更是凭借着精湛的唢呐演奏登上了悉尼歌剧院等诸多国际舞台。在外人看来,这已经为家里带来了莫大的荣耀,但刘红梅觉得这远远不够,“今年她博士毕业,我们娘俩儿商量了,毕业后让她去学校‘回炉’。”

  刘红梅口中的“回炉”,是让刘雯雯在上海音乐学院开始系统化学习作曲专业。在她看来,虽然现在已有不少作曲名家主动联系刘雯雯,希望能与她合作,刘红梅却认为,要想真正把唢呐传承下去,身为唢呐演奏家也理应掌握作曲的本领,“唢呐曲子本来就少,咱不能总指望作曲家来为唢呐谱曲吧。”

  凌晨四点半的学艺之路

  虽然已年近六旬,刘红梅如今每天仍要忙碌到凌晨,她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民间艺人,或通过记载、或通过回忆,把一些古老乐曲,失传的或即将失传的,想办法重新复原,并且记录在册。而正是因为对民乐这股子痴迷劲儿,刘红梅不仅是同行眼中值得敬佩的老艺术家,也被家人们看作老刘家的“虎妈”。

  刘红梅告诉记者,打从女儿三四岁的时候,每天早上4点半就喊她起床,然后不洗脸、不吃饭领着她和其他学生们,到离家不远的儿童乐园去练唢呐,“因为早上5点开始就要收门票了,所以我为了省钱,就卡着点赶着进园。”说罢,刘红梅哈哈大笑起来。

  等练到7点左右,刘红梅再领着女儿赶紧吃点早饭,然后送到幼儿园,“所以那几年,我闺女天天都是不洗脸就出门了。”后来上了小学,除了延续早起出门练习的规矩之外,中午回到家的刘雯雯也趁着妈妈做饭的工夫练习半个小时唢呐,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也是练习,“我闺女童年里几乎没有娱乐生活,也没有什么朋友,练唢呐几乎就是她学习之外的一切。”

  曾经也有家人质疑过刘红梅的教育方式,认为她没必要如此严苛地对待女儿。刘红梅却有自己的看法,“我老家在江苏邳州,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就靠着给村子里的红白喜事儿吹唢呐养活家人。”受旧思想影响,那时候唢呐“传男不传女”,父亲虽然有不少徒弟,但刘红梅始终被排除在外。

  “但我从小就喜欢,所以后来我就自己偷着练,趁着出远门割猪草的时候练。”凭借着耳濡目染的熏陶以及骨子里就有的韵律,刘红梅不管爷爷和父亲的强烈反对,最终还是走上了唢呐之路,十几岁便跟着爷爷和父亲到处演奏唢呐,16岁获得徐州市唢呐演奏的金奖,“我的成长之路太艰辛,是拼了命才有了今天,可雯雯不同,她赶上了好时代,如今条件这么好,她必须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女儿登台演出树立自信

  高压之下,刘雯雯确实成长得很快,再加上音乐之家的环境熏陶,她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便能登台演出,“也就是那时候,她第一次闹着不想吹唢呐了。”刘红梅还记得,在学校的一次演出中,周围的同学们都认为吹唢呐是件很“土”的事情,而且笑话她家里是干红白喜事的,这让幼小的她很受打击。

  得知这一情况后,刘红梅一改过去施加高压的教育方式,开始频繁地带着她去外面的小剧场登台演出,“那时候我们家对面有个小剧场,每天晚上都有文艺演出。”当时,刘红梅通过熟人介绍,让女儿去小剧场表演吹唢呐,“每天放学后进了家门我就给她化好妆,然后就带着她往小剧场赶,等演出完了再回家写作业。”

  这种节奏几乎持续了整整一年,刘雯雯雷打不动的成了小剧场每天文艺演出的第一个节目。刘红梅还记得,有一次一位观众手捧鲜花上台,却突然把鲜花放在地上后一把掰开刘雯雯手里的唢呐,“他不信我闺女能吹得这么好,就想看看是不是放的音乐。但是掰开之后发现音乐也跟着停了,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把唢呐演奏得这么好,他立刻把鲜花塞到了雯雯怀里,然后使劲鼓掌叫好。”

  再后来,刘雯雯经常收到观众送的鲜花,甚至不少观众就是冲着她的演出而来。看到效果后,刘红梅“顺水推舟”地给女儿加油鼓劲,“我就经常对她说,你看看,大家都喜欢你的演奏,说明你唢呐吹得好呀。”就这样,在刘红梅的帮助下,刘雯雯重拾对唢呐的信心,将这条艺术的大道越走越宽阔。

  娘俩彼此扶持振兴民乐

  如今,刘雯雯已是享誉海内外的青年唢呐演奏家,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在学校授课之外,还经常天南海北地参加世界级的音乐会,即便如此,她和妈妈的联系也没有减少。

  在刘红梅的手机里,储存着几十首刘雯雯这些年未上市新作品的唢呐小样,“每次的新作品曲子,都是第一时间发给我。”刘红梅说,小样发过来之后,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她都会静下心来反复倾听五六十遍,同时在一旁的小本子上写下几分几秒技巧用的不到位、几分几秒音调不该这么爆等等,“再拍照发给她。”

  而刘红梅这些年一直在竭尽所能地收集唢呐和咔戏的种类、技巧等内容,并慢慢整理成文字资料,“我没上过大学,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整理好之后,再发给雯雯,让她帮我重新录入。”就这样,也曾因为高压教育闹别扭的娘俩,如今有了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互相扶持着走在振兴民族乐器的道路上。

  今年2月份,在刘雯雯的博士毕业音乐会上,刘宝斌和刘红梅召集了两边家族里20余位从事民乐工作的家人,以及各自的徒弟,在舞台上与刘雯雯配合着上演了一出“两个家族打擂台”,被震撼了的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最近,一家三口正在谋划着更大的一场音乐会。刘红梅自豪地说,老刘家准备召回全国各地的学生们和两个家族的成员,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非物质专场音乐会,“借用雯雯的名气,通过这场音乐会,让更多的人听到民乐、看到民乐、爱上民乐。”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