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靠土,农业“不土”;农活虽忙,农民不“盲”。在传统农业大市——山东省聊城市,农业的形象正在发生巨大变化。2022年,聊城市粮食总产量超过114亿斤,瓜菜菌年产量稳定在1300万吨以上,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资源:“汝之废料,我之原料”
聊城市茌平区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山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科技研发、特色种植、旅游体验于一体,占地1500余亩。园内建有150多个樱桃棚。和别处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樱桃棚在背阴处多了一个小棚——阴棚。
阴棚里,樱桃树整齐排列,红彤彤的大樱桃高挂枝头。产业园技术总监刘丽萍随手摘下一颗品尝后,念叨起来:“甜度至少有17度。”
刘丽萍介绍,过去大棚的背阴处是闲置的,如今,一个占地3亩的樱桃棚,可以多建1亩多的阴棚,阴棚内最多能种100棵樱桃树,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附近企业的工业废热会传到大棚里,充当“暖器”,企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也会输送到棚里促进植物生长,阴棚内还有自动补光设备。这大大拓展了樱桃的产季,实现了“上市自由”。
农民在聊城市茌平区杜郎口镇张庄村晾晒玉米 马红坤 摄
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茌平区充分发挥工业大区优势,利用科技手段搭建生产链条,逐步形成“汝之废料,我之原料”的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废热、废气、废水都变成了可用资源。
在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鲈鱼养殖车间,数十个大圆缸引人注目,身材匀称的鲈鱼,不时跃出水面。“一个圆缸直径7米,能养4000多尾鲈鱼,相当于普通坑塘一亩地的养殖量。”车间负责人宋庆磊说,发电厂的循环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产业园,经过高温杀菌等程序后,成为适合鲈鱼生长的水;鲈鱼使用过的水再自动进入处理系统,加工成新的养殖水,循环利用,“过滤出的鱼粪等还可以加工成樱桃的肥料”。
新形象:高素质农民,变身农艺师
“90后”王伟是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辛王顺丰家庭农场负责人,他的家庭农场占地千亩,人送外号“农机具发明家”。
王伟说,他在从事农业生产时发现,市面上的农机具价格高昂,有的不适合地情,有的用起来不顺手。有机械加工相关教育背景的他决心自己造农机具。
2017年,王伟在农场里打造起“实验工厂”,用农闲时间搞“发明创造”。他将二手混凝土搅拌机当作化肥搅拌机用,把消防喷头安装在喷灌机上使喷水更均匀,改造加肥车、打药机……在“实验工厂”里,半月谈记者看到,王伟大大小小原创和改造的农机具达30多件。如今,王伟已获得“中级农艺师”职称,还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
王伟最新的“发明成果”是一个立体风干粮仓,粮仓由镀锌板制作而成,高约3米,上面布满孔洞,洞内有防止粮食漏出的挡板。“以前粮食都堆在仓里或晒在路边,很占地方,而且还需要人工定期翻粮。立体风干粮仓能防潮、防雨、防老鼠,一个能放1.5万斤粮。”王伟说。
爱学新知识,敢用新技术,有规划有门路……在聊城,像王伟一样的“新农人”正在田野上大显身手。据了解,聊城现有家庭农场4668家,合作社1.7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96家,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
此外,聊城积极探索给农民评职称的方式,培育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目前全市累计评定农民正高级农艺师13名、副高级农艺师28名、农艺师111名、助理农艺师247名,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新办法:农药开处方,“舌尖”更安全
不久前,聊城市莘县朝城镇后口村村民赵元元带着自家地里“生病”的小麦,到附近农资店求助。农资经销商看后为其开具了一张农药处方。
半月谈记者看到,处方上写着购药人和开药人信息、病虫害名称及症状、农药名称和用量用法等信息,“注意事项”一栏中还写着后续防治管理措施。“照着这张处方,用药更科学。”赵元元说。
莘县全县耕地面积130万亩,年产
粮食19亿斤,年产瓜菜菌520万吨,被誉为“中国蔬菜第一县”。2018年8月,莘县在全县800多家农资店创新实施农药处方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关。
图片在聊城市莘县妹冢镇,农民在麦田里进行镇压保墒作业 郭绪雷 摄
“任何人买农药都要依据处方。”莘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中队长康书磊说,“通过这种方式,让群众控制用药、合格用药、规范用药,进而减少农产品农药残留。全县处方联网,后台可查,如果日后买卖双方产生药害纠纷,农药处方可作为司法证据,保护买卖双方。”
据了解,莘县已对全县所有农资经销商开展了专业培训,只有取得相关资格证后,才可销售农药;开具农药处方时,必须统一使用政府提供的格式。
“在掌握农药进销数据进而查处违规现象上,农药处方制为执法部门提供了可靠依据和线索,制售伪劣农药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康书磊说。
如今,农药处方制与其他各项措施一道保障着当地“菜篮子”质量安全。多年来,莘县瓜菜菌等禁限用农药检测合格率达10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此外,聊城已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有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