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禹城市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双碳”战略,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贯彻落实市委“两河牵手”工程部署,取得明显成效。
高点定位,明确“1”个总体目标
以实施“两河牵头”廊道(禹城段)建设工程为核心,深入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水、路、林、文、景”融合发展廊道、健身休闲廊道、文化景观廊道和乡村振兴示范带,把禹城段打造成“两河牵手”生态廊道的样板工程。
高度重视,强化“3”项推进措施
高规格推动。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指挥部,设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统一组织协调推动整体工作。实施国企一体化管理机制,整个工程全部由禹城市交投集团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压实镇街责任,相关镇街负责本辖区内土地流转、地上附着物迁占和施工秩序的维护。强化资金保障,通过争取专项债券落实项目资金1亿元。
高标准规划。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聘请高水平团队,对禹城段深度规划,明确堤顶路及配套设施的结构标准,充分融合大禹治水文化、农耕文化,提升工程内涵。
高效率推进。2月11日召开迁占动员大会,积极主动向前推进,2月底完成1967.5亩的全部迁占工作,为工程开工建设赢得主动。8月底前完成36公里堤顶路建设。
高标建设,推进“5”个要素融合
以“水”为脊。推动“两河牵手”工程全面延伸,在禹城全域实施“三水共治”(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系连通”工程,对25年没有清淤的徒骇河进行全面清淤,建设占地1800亩的施女湖水源工程,以徒骇河为主轴,打造“一横八纵三环联动,两河牵手水系连通,五湖多源四水共享”的全域水网体系,河道总里程达到408公里。进一步加强禹城市河道与省级骨干水网的互联互通,提升河道引调蓄截排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防洪抗旱能力和水利现代化管理水平,构建“蓄泄兼筹、多源互补、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供水体系。
以“路”为脉。禹城段全线约36公里,全部高标准建设“6+1.5+3+2”路网工程(6米黑色沥青绿荫行车道、1.5米绿化隔离带、3米朱红色沥青骑行道、2米绿色沥青人行慢道),已完成立项、规划设计、招标、全线清表、土方调运等工作,路基处理、底基层水泥稳定土施工等工程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禹城市沿环城水系,修建42公里环城河滨全程马拉松赛道,成功举办马拉松赛事,全力打造以湖滨马拉松为特色的禹城新名片。
以“林”为色。建设引黄干渠两侧1420亩绿化景观带,统一土地流转、高规格绿化,坚持乔、灌、花、草结合,种植楸树、白蜡、国槐等优良树种,确立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美化模式,形成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花草长廊。为增强生态廊道“绿”底色,禹城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总抓手,建立财政投入、部门带动、国企参与、民企投资、民间拍卖多元化投资模式,开展全域绿化提升工程,重点实施“2+3+3”工程,即:打造京台高速和引黄干渠2条重点生态廊道,城区、镇区和社区村庄3区绿化,路网、水网、农田林网3网绿化。
以“文”为魂。禹城市深入汲取德州市首届大禹文化节成果,挖掘大禹治水文化资源,深度融入两河牵手连通廊道工程。共打造3个主题,一是打造滨水文化展示堤、渡槽文化广场等。二是宣传介绍“防沙、治沙、沉沙”等内容,解密“沉砂“在大禹治水与现代污水治理中的作用。三是以水利灌溉科普馆为核心,将农耕、灌溉文化延伸并与景观提升相结合,再现不同时期利用水利设施大力发展农耕的人文百态和人民智慧。
以“景”为衬。禹城市共规划7个景观、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生态驿站,打造联通廊道沿线丰富历史文化、民俗记忆的宣传展示站。为给群众提供更好的“近水、亲水、乐水”环境保障,禹城市沿环城水系,精心打造2个国家级水利景区(徒骇河湿地公园、泺清河风景区)、1个大禹治水文化主题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度假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感受大禹治水文化的好去处。(杨东梅 李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