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成武县坚持以县乡村一体化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总抓手,聚力构建资源统一管理、医疗层次分明、专科特色鲜明、业务协同规范的县域医疗服务新格局,有效促进了城乡医疗机构稳健协调发展,节约了医保基金,降低了患者诊疗费用,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一把手”抓“一盘棋”,汇聚医共体建设强大合力
成武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财政、卫健、医保等15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推进医疗、医药、医保、医改联动,把医改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带队到外地观摩学习,出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在人员招聘、医疗价格、医保支付、医养结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各成员单位坚持“一盘棋”协同联动,打包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基本药物补助资金和医养结合资金,支持医共体建设发展,保障医共体健康运行。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畅通医共体分级运转的良性循环
重构工作机制,明确组织架构、运作模式、成员功能定位,强龙头壮区域。优化机构设置,成立由县人民医院牵头,13家镇街卫生院、246处村卫生室参与的县人民医院总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优化内设机构,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实现总医院内管理、运行、核算、分配、支付、业务和信息等工作运行顺畅、执行有力。总医院对13家分院及246个一体化村卫生室进行绩效考核,年度考核成绩作为各分院院长薪酬发放的主要依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投入渠道、资产属性和人员身份“三个不变”的前提下,人、财、物整体交总医院托管。
为增强13家分院和246个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总医院采取“一院两科”帮扶模式,从内科、外科选派医疗人员常驻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帮扶工作,培训常见病种诊治,引导群众首选在乡村基层就医。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医共体的健康服务能力
发挥集约优势,通过技术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畅通县、乡、村联动通道,提升各成员单位诊疗能力。
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全省一流标准的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开通运行医学检验、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转诊会诊、物资供应、中心药房八大共享中心,实现县乡业务协同、资源共享、结果互认。
在13个镇街建立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于一体的医养院,通过与县总医院信息共享,实现老年人基本信息、病情诊疗过程及后期评估等智能检测。为13家卫生院配置转运型救护车及车载急救设备,打造“城区15分钟、乡镇30分钟急救圈”,筹建乡镇急救站,确保县域内急危重症患者30分钟内送达县医院急救中心,提高救治成功率。
县总医院统筹指导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等级评定,确保与服务对象实现一对一的“保姆式”服务。另一方面,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成立慢病管理中心、治未病管理中心,逐步建立慢性病县镇村三级管理网,实现对慢性疾病的预防筛查、早诊早治。
推行“八统一”管理模式,构建医共体健康运营的工作体系
总医院建立内部运行管理清单,在人员、业务、药械、医保、绩效、财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救治、信息等方面实现“八个统一”。
统一人员管理。总医院拥有内部人事自主权,实行编制统筹分配、岗位统筹设置,成员单位所有技术人员的招聘、编内人员的聘任、编外人员的聘用、技术人员的岗位由总医院统一调配,实行“县管镇用”“镇聘村用”。
统一医疗业务管理。按照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技术规范、统一人员培训、统一业务指导、统一工作考核要求,总医院对13处分院的医疗、护理、检查检验、公共卫生服务等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统一药械业务管理。建立中心药房,总医院内部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药品耗材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使用监管,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实行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所有药品零差价销售,同城同质同价。
统一医保基金管理。完善医保补偿政策,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求,合理确定在不同医疗机构就诊起付线标准和补偿比例,利用医保基金杠杆作用,保障镇街居民在县域内就诊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保补偿标准。
统一绩效考核管理。总医院负责指导、审定各成员单位的绩效考核与分配方案,规定绩效工资比例,合理确定医院发展资金,规范开展绩效考核。
统一财务管理。成立财务核算中心,统筹协调调配总医院财力物力、医疗设备,重点向基层倾斜。各院区财务实行单独核算,大额资金使用由总医院按规定审批,成员单位院长对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统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救治管理。依靠统一的急诊救护体系,以胸痛、卒中、创伤、肿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六大中心”建设为突破点,着力解决急危重症救治问题。
统一信息系统运营管理。依托全县统一的健康管理平台,实现总医院内部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运营管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张正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