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获批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省级试点以来,德州市医疗保障局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护理保障新需求、新期盼,统筹谋划,稳慎推进,“推行居民长护险试点”被列入2023年度全市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项目。截至6月底,全市居民长护险定点医护机构达103家,其中基层医疗(医养结合)机构91家,达到了基层医疗机构业务增加、失能人员得到更好照顾、增加社会就业的良好效果。
系统谋划,促进制度根基“深一层”
高位推进,迈出制度统合新步子。在前期试点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政策方针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长护险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实现了长护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与国家标准的接轨,在护理待遇保障水平全面升级的同时,也为居民长护险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撑、规范可借鉴的运作模式和扎实的经办保障力量。
破立并举,蹚出护理服务新路子。结合国家“鼓励使用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的政策导向,对全市医护机构服务能力和失能人员需求全面摸底,设置了医疗专护、机构护理和居家上门护理三种服务模式,并结合德州本地实际,创新性设立了居家购买亲情服务+上门护理相结合的“1+1”待遇模式,满足了不同失能等级和人员的多元化护理需求,也提高了养老、护理和家政行业的服务参与积极性。
精准对接,多维度释放制度赋能效应。深入了解失能群众护理需求,制定了与失能等级评估结果、需求相配套的45项护理服务项目,并逐项细化服务内涵,规范服务评价指标,督促护理服务产业提质增效,带动了全市医养结合产业发展,也创造了更多上门服务和机构护理新就业岗位。
精心筹备,确保试点动作“快一步”
深学细悟,下好制度设计“先手棋”。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德州市医保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统筹推进全市试点工作,特别是在省级试点意见出台后,组织业务骨干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吃准吃透基本政策和试点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提前开展试点文件起草工作,切实把省级居民长护险“作战图”变成德州的“施工图”。
以学促行,用好融合创新“连环招”。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市县两级自发外出考察学习,主动对接济南、青岛、泰安等省内居民长护险发展较为成熟的兄弟市,通过理论学习、现场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开阔眼界、吸收经验、学以致用。同时利用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形式,向四川成都、江苏南通等省外先进地区学习服务管理经验,以博采众长破冰本地经验不足的难题。
深研精算,打好方案精算“主动仗”。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对职工长护险运行五年来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科学测算居民长护险享受不同待遇的失能数量,平衡护理需求和保障目标,为居民长护险平稳运行奠定了数据支撑。
稳慎推进,实现协调部署“高一阶”
稳字当头,把握待遇保障宽度。制定了2023年居民长护险推进方案,列出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工作台账,坚持分步走原则,合理确定试点范围,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综合考虑各县市区医保基金累计结余情况和试点意愿,2023年选取了6个资金保障能力强、前期工作基础好、改革创新需求大的县市区先行试点,总参保人数占比为54%,缓解了改革一步到位所带来的风险,同时充分发挥了试点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多方共付,加大基金筹集力度。坚持多元筹资,发展多元化、渐进式、可持续的筹资模式,全力沟通对接财政部门争取财政补助,第一批试点的6个县市区政府在近年来财政收入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按人均5元的标准提供补助资金,居民长护险筹资总额达到人均35元,第一年试点筹集资金8295万元,为推动居民长护险稳健可持续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聚焦基层,强化服务供给深度。进一步优化照护服务资源,将定点医护机构范围放宽至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积极探索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团队等纳入服务提供范围,充分发挥出基层医护机构的便民优势,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受益面,更好地推动基层机构融合发展和医养结合功能转换,撬动护理产业新格局。
凝聚合力,推动落地举措“实一点”
突出市场作用,在竞争中合作共赢。长护险业务采用“打包式”招标,6个试点县市区长护险业务由4家商保公司分别承办,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在促进商保公司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让失能人员享受到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
突出政策红利,在宣传中凝聚群众。在进一步深化“政保合作”“社区联动”的基础上,构建“传统+融媒、解读+体验”的“大宣传”矩阵,通过文艺汇演、“板凳课堂”等丰富的宣传形式,真正让长护险政策看得懂、讲得清、传得响,实现居民长护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推进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
突出服务延伸,在行动中释放效能。积极推动经办服务下沉,针对农村地区参保居民居住分散、信息闭塞的特点,以各镇街为宣传主阵地,利用覆盖镇、街两级的医保服务站网络和商保公司五级网点优势,对失能人员进行集中摸排,掌握失能人员基本信息和失能情况后进行电话沟通,初步筛选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人员名单。特别是针对定点医护机构失能人员较为集中的特点,主动与定点医护机构沟通对接,对在院老人情况进行统计并协助申请待遇,确保政策落实不漏一人、不留死角,最大程度上扩大试点成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