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货喽!”随着村书记大喇叭一广播,家家户户到村委交货了,当工资发到村民手中时,个个都又激动又开心。“这是我们退休后,又一次通过自己的双手赚钱。”村民荣庆华激动的说,“我们在家里不出门就能每天赚到五十元,不耽误做饭、接送孩子,这真是一个好活。”
这是淄博市桓台县索镇街道兰柳村一户普通家庭的日常,也是村里大部分家庭的缩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写入“庭院经济”,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桓台县采取“村企+农户订单”模式,村支部领办合作社与企业合作,为村民提供编织订单,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赚取一份收入,增强了庭院经济发展活力,强化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兰柳村党支部书记朱琳介绍,“我刚接任村支部书记时的兰柳村还有外债,外出学习看到别的村村民通过手工编织挣钱,既让村内富余劳动力有事儿可做,又能顺便带动群众增收。我就跟村两委商量这个事的可行性。”由于手工编织单个利润低,且没有较好的订单来源及销售渠道,村民对认可度不高。朱琳就带领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送原材料做工作。慢慢的村内参与手工编织订单项目的村民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50余人,每人每月能赚到1500元。
手工品编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也吸引了附近村庄的村民来村内领取手工品,当大家拿到收入时,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开心,都说有了零花钱。“接孩子时,我可以给小孙子买糖吃了,每个月也不用等着孩子给生活费了,花自己双手赚来的钱,底气十足,想买什么都敢买了。”村民徐秀芬开心地说。
为搭建就业平台,鼓励引导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实现经济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桓台县索镇街道河崖头村党支部积极创办支部领办合作社与村民耿秀芳联合创立淄博双巧手工工艺品公司,通过一双双巧手钩针编织,搭建起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通过手工加工,实现了几百名妇女的“家门口”就业问题,促进了家庭经济增收,形成了特色产业,让农村妇女的剩余劳动力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半边天。
河崖头村村民彝族媳妇阿正贤,今年50多岁,以前在外务工,收入微薄,现在家门口就有了能挣钱的工作,她毅然决然放弃之前的工作,全职投入到工艺品生产加工中,并且全职负责管理具体业务,联系劳动力,成了公司骨干。她高兴的说:“只要肯努力,在我们双巧手工艺品公司,每年每人能有8000-15000元的收入,我虽然是外地嫁过来的媳妇,可是通过在合作社积极参与组织管理,现在在村里威信可高了,也越来越有归属感。”
“通过这些巾帼共富项目,实现了农村剩余女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拓宽了妇女增收渠道,同时,帮助她们拓宽了眼界,提升了自身价值。接下来,县妇联将积极链接更多产业资源,让赋闲在家的妇女群众闲暇有事做、生活有盼头,体会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幸福。”桓台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静说。(罗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