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济南市钢城区坚持产才融合发展理念,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构建人才链,努力以才兴产、以产聚才、产才共融,为高质量发展、建设“鲁中会客厅”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0月25日上午,在山钢研究院的中试车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中学正带领团队,研究控制晶粒大小来提高钢材的冲击韧性。“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为下游企业提供高性能材料。”王中学表示,他们与山东汇锋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研发出下游企业所需要的特种齿轮钢。此外,该团队在海工钢、风电钢等新型钢材领域,都有前沿研发成果,有力支撑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研发实验室用上了超算、仿真模拟等新技术,这也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作为精品钢基地,钢城区在主导产业链上高度注重人才赋能,借助高能级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下一步,将依托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畜禽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深入合作,引进山东省农科院畜禽所、家禽所等单位,建成14.5万平方米的产业综合研发中心。
钢城区大力引进海外人才和青年人才,积极推动以才兴产。走进济南科汇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刚生产出来的电缆护套料正准备装车发运。这是一家成立三年的初创企业,已经获得12项知识产权,由于技术先进,产品进入多家上市公司。创始人“80后”毕乐晓是一名“海归”,他告诉记者,这些新材料主要用于特高压电缆、海底电缆等的外护套,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场景。像正泰电缆出口智利的电缆,外护套要求应对高原地区的强紫外线,铺设在海底的电缆需要耐腐蚀、防鲨鱼,某些特高压电缆绝缘层要求有一定的导电性……他们的核心技术就是通过调配不同的原料来满足各种电缆的性能需求。
刘炜昊是钢城区的一名新农人,2019年从英国硕士毕业后返回家乡,创办了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以大健康领域的艾草生产研发为主业,同时经营温泉酒店、农业科技示范园,走上农旅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其中,艾草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通过组建党建联合体,带动周边村庄种植艾草,面积超6000亩,增加就业岗位300余个,农户年增收1万余元。他创业以来,先后享受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被评为“济南市乡村好青年”。刘炜昊表示,下一步将在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山体运动、红色研学、智慧农业、观光研学等方面重点发力。
为持续优化用才留才生态,钢城区全力兑现人才政策,通过大数据平台,青年人才生活补贴等申请由“纸面”向“指间”转变。该区持续开展科技副职、科技副总选聘工作,探索开展科技副局长、周末工程师选聘工作,推进人才与企业双向交流。为进一步促进产才融合发展,钢城区将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协同做、产业地图与人才地图协同绘、产业资金与人才资金协同投、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协同推,形成部门联动、共同发力的推进模式。该区还将建立企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产业重点攻克难题、高校优势专业“三个清单”,绘制“引才地图”,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