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7.8亿元-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3 11/07 11:14:27
来源:齐鲁晚报

山东烟台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7.8亿元

字体:

  11月6日,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烟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勇介绍“五大振兴”总体情况,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言进,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晨光,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坤回答记者提问。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蔚蕾主持发布会。  

  梁勇表示,近年来,烟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在山海林泉之畔、阡陌纵横之间,一步一脚印、一岁一耕耘,细细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图卷。202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251.5亿元、70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6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8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总产值达687.8亿元,同比增长5.1%。

  推进力度全面加强

  产业基础夯得更牢

  坚持高点站位,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将乡村振兴作为市委“1+233”工作体系的2条工作线之一,科学统筹布局、高点高位推进,构建起党委政府牵头、行业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大格局,真正做到“五个振兴”协同发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烟台篇章。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今年夏粮种植面积182.87万亩、产量75.3万吨、亩均单产411.77公斤,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其中莱州市朱由一村地块实测小麦亩产880.89公斤,创全省冬小麦最高单产纪录。秋粮收获目前已经完成,收获面积达276.98万亩,实现稳步增长。第二轮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再掀热潮,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52.9亿元、连续14年稳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榜首;“烟薯25”等优质农产品火爆全网,肉鸡产业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预制菜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蓝色粮仓”建设如火如荼,示范推广“海工+牧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三大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24座,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6处,其中国家级20处,约占全国的1/8,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85万吨,渔民人均收入3.7万元。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乡村环境不断改善

  健全“1+4”防返贫动态监测督控工作体系,现有监测帮扶人口555户、1028人。保持帮扶政策稳定连续,重点慢病签约率和家庭医生签约率、随访率均达100%,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低保、特困供养覆盖率79%。抓好衔接资金项目管理,统筹各级衔接资金2.9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60个。统筹衔接资金投入1.15亿元,梯次建设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2个、市级7个、县级13个。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86.3万元,富民生产贷1220万元,齐鲁富民贷3.66亿元。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13个区市、131个镇街、5767个村庄全部纳入检查评估,数字平台、无人机等新技术、新手段让工作更精准、更高效。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水电路气暖等配套更加完善,有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9%以上,所有建制村实现快件直投进村,污水治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工作成效显著。

  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挥党支部组织引领作用,培育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343个,2022年以来带动集体增收1.01亿元、带动群众增收近5.32亿元,相关做法获评“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以党组织跨村联建为纽带,依托中心村或经济强村建设党建融合发展区360个,辐射带动3500余个村庄连片打造。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工程,全覆盖培训村干部,市级每年提级培训村党组织书记1000名。出台从严管理监督村干部26项具体措施,严格执行“四议三审两公开”,对全市314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开展专项整治,全部实现有效转化,村均满意率99.3%。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实践所160个、实践站6226个,实现城乡全覆盖。文明实践志愿者超过129万人,每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10万场次,培育出一批影响力大的工作品牌。紧抓“红白”理事会建设,倡树文明节俭新风,全市5723个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文明节俭、移风易俗的新风在全市蔚然成风。

  会上,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言进,介绍了烟台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取得的成果。

  高言进表示,产业兴则农业兴。烟台农业产业布局相对完整,链式发展架构初步完成。这既是烟台当下优势,也是烟台建设农业强市的基础。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1.5亿元,位居全省首位,今年有望突破1300亿元,继续领跑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镇城居民。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品质优良。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近三年来,粮食产量均在180万吨以上,花生总产量超过40万吨;苹果种植面积248万亩、年产量560万吨,占据全省苹果产量的半壁江山;肉蛋奶产量达到151.4万吨,年出栏商品肉鸡3.41亿只,水产品产量达到185万吨,各类优质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品质上乘,为全省稳产保供和全市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农业优势产业特色鲜明、聚产成链。着力推进苹果及果蔬、粮食加工、肉鸡生产加工、现代种业、生猪与牛、预制菜、龙口粉丝、花生与食用油、饲料及宠物食品等9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强化产业融合和平台培育,共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46个,省级乡土产品名品村349个,国家、省、市、县四级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 未来三年烟台果业在四个方面发力

  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晨光,介绍了未来三年烟台果业重点发展的四个方面。

  从优化产业布局上发力。加快编制果业优势生产区规划,引导苹果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统筹粮食与果业发展,鼓励果业上山上坡,形成区域特征明显、规模适度的区域产业布局。培育“龙头园”,引导龙头企业、工商资本等建设现代化大果园。

  从强化科技创新上发力。加强果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关键技术引领。围绕种苗、资源利用、装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支持苹果种业创新,重点选育着色好、抗病虫、品质优、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免套袋品种,加快创新集成省工省力、优质高效的现代集约轻简化栽培模式。

  从果园绿色发展上发力。健全完善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天敌控害等绿色防控技术,扩大绿色防治技术实施面积。支持各类经营性、公益性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性病虫害绿色防控服务平台。

  从建好果业“五大体系”上发力。包括完善生产体系,实施优质苗木培育工程和果园沃土养根工程,在国内率先实现新建苹果园无病毒化,推动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配方肥”等技术集成应用。

  大力实施水产种业提升行动 烟台打造全国北方重要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坤介绍了烟台市水产种业发展情况。

  田坤表示,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发展的“芯片”,近年来烟台市按照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智能化要求,充分发挥在优良品种选育和规模化生产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水产种业提升行动,聚力打造全国北方重要水产苗种繁育基地。2022年,全市水产苗种产量突破4000亿单位,约占全国水产苗种产量1/9,居全省首位;预计2023年全市水产苗种产量将突破4200亿单位。

  水产原良种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建成31处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其中,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6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获农业农村部批复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4家,占全国1/5;获省农业农村厅批复山东省水产种业领军企业10家,占全省1/3强。全市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达到40余个,全部实现苗种人工繁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苗种生产基地。其中,刺参苗种产量超过250亿头,约占全国40%,占全省65%;贝类苗种产量超过3700亿粒,占全国10%强,占全省70%。全市已建立起以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水产种业领军企业为龙头、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为骨干、近千家苗种繁育场为基础的水产种业生产体系,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苗产业化发展大格局。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