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感受身边变化 共享城市美好”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围绕基础医疗领域群众关心关切的情况进行发布。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薄涛,市委编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曹达舜,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赵国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邢晓博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青岛市卫生健康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群众健康需求,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问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不断谱写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篇章。截至2022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763个,床位67984张;卫生人员总数118110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9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30人;年门诊服务量8651万人次、住院服务量158万人次;孕产妇死亡率4.57/10万,婴儿死亡率1.66‰,人均预期寿命81.78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2.17%,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坚持民心所向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实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倍增三年行动,推动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扩大增量。加快建设16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今年将建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市第八人民医院东院区等7个项目,新增床位5300张。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初步实现独立运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46个学科团队共270余人进驻,已提供门急诊服务182.6万人次、出院49996人次、手术18695例,让岛城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
做优存量。启动老城区医院就医环境改善工程前期工作,分期分批改造市中心医院、市立医院等部分老城区医院基础设施,提升院区就医环境。
激活变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造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示范典型。市南区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建设“共管病房”,采取“1+1+1签约”服务模式,在二级医院住院的患者可以得到三级医院同质化的诊疗服务,同时能享受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胶州市按照1个总医院、3个嵌入式次中心、18个骨干节点的基本架构建立“总医院”管理模式,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市立医院试点整体托管莱西市辖区范围内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1+3+18+N”网格化全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稳步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深化中医药改革。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揭榜挂帅”,在全市推出10大项75小项市级“揭榜挂帅”项目,“深化中医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等3项改革入选全省“揭榜挂帅”项目。新建2家县级中医医院,打造4家中西协同“旗舰”医院,构建治未病中心、中医孕育调养指导门诊、中医护理门诊等中医药优势特色服务,为群众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优化服务流程 不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聚焦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扎实开展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问题专项整治,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主动倾听群众诉求。各医院采取开设“院长热线”、张贴投诉举报二维码等方式,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看病就医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办法,陆续推出专家团队预约挂号、夜间门诊、院内爱心助力车、上门康复护理、志愿者陪诊等创新性服务举措,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开展换位体验活动。组建社会监督员、社会体验员和行风监督员队伍,在14家委属、驻青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医院开放日”“我当一天医生/护士”“我当一天患者”换位体验活动,举办“医路同行守护健康”社会各界代表走进医院沉浸式体验活动分享会12场,整改问题123个,增进了相互理解,改善了医患关系,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围绕诊前、诊中、诊后服务推出6个方面30项具体措施,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42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现门诊预约就诊,时间精准到20分钟以内。2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全部实现检查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以内;100%实现门诊诊间结算和床旁入、出院结算,结算时间缩短至5分钟之内;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延续性护理服务、“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医院比例分别达到100%、85.7%、100%。14家三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全部建立住院“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就医提供全流程、集约化服务;全部开展日间手术、疼痛综合管理、多学科诊疗服务,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全市共有214家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部分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认率达到83.3%,互认项目达到10类115项,累计完成互认8.1万项次,为患者节约费用384.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