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老城镇:挖掘运河文化 “软实力”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3 11/25 19:34:14
来源:武城宣传部

武城县老城镇:挖掘运河文化 “软实力”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字体:

  11月24日,山东省武城县老城镇南屯小学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杠舞”引入校园,学生们和花杠舞传承人崔振江一起表演,对花杠舞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加强。“花杠舞是老城镇的艺术瑰宝,我们把‘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老城镇南屯小学校长姜宪军说。

  近年来,武城县老城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社会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探索形成“以文夯基、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文化振兴新路径,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新活力,让文化振兴“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

  以文夯基,激发乡村振兴“内驱力”

  “老城镇位于冀鲁两省四县交界处的京杭大运河东畔,是连接武城、夏津、清河、故城四县的交通枢纽,历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镇和商贸流通重镇。”老城镇党委书记王连深 说,老城曾是武城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他们依托深厚的历史文脉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做好“融”的文章,让乡村风貌看得见、乡土记忆留得住。

  具体工作中,他们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内涵,铸造以戚夯、戚烽、王金铭为代表的红色精神谱系,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故事文化宣讲”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激扬革命历史的鲜活生命力。今年,戚庄村还成功入选了第三批省红色文化特色培育名单。

  同时,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让三义“花杠舞”、东屯“架鼓”、吕洼“柳子戏”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我们坚持传承和保护‘两手抓’,开展了‘非遗+研学’‘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鼓励更多年轻人当好非遗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弘扬者,夯实非遗传承根基。”老城镇三级主任科员张敏说。

  以文化人,厚植乡风文明“正能量”

  今年以来,老城镇不断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家风建设教育体系,依托老城镇中心小学,通过举办家风家教主题绘画比赛、“小手拉大手”家风建设大讲堂等主题活动,积极探索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新方法、新途径,为良好家风的形成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依托镇法庭建成家风家教走廊、家事教育法治基地。通过镇、校、村三级平台,将家风家教的重要性传递给父母。从完善学校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的途径入手,深入结合戚峰戚夯等历史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先进典型,把体现“孝老爱亲”“俭以养德”“遵德守礼”“诚信友善”“爱国报国”的人物典故、历史故事等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课程,让孩子们欣赏、诵读、牢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是老城镇着力构建“15分钟精神富有服务圈”的缩影。近年来,他们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广大党员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中涵养、厚植、传承“老城文化”。

  锚定阵地圆心,“建”阵地“优”阵地。该镇持续推动镇村7个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镇党校、镇综合文化站及43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2处、家风家教文化长廊1处、“‘益’起爱武城”流动志愿服务车1辆,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和服务效能,既改善“硬条件”,又优化“软环境”。

  拓宽幸福半径,“送”文化“种”文化。“我们依托功能日益完善的文化阵地,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榜样在身边’等活动载体,常态化讲好‘老城故事’,让‘小故事’弘扬正能量。”老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静说,他们还高质量开展了“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邻里艺术团展演”等惠民服务和广场舞、太极拳比赛等文体活动,让百姓畅享文化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目前,“戏曲进乡村”演出51场次,电影放映280场次,邻里艺术团展演21场次,有效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绵延文明周长,“树”文明“讲”文明。该镇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以“丧事简办、喜事新办”为切入点,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武城人”“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推选出“全国最美家庭”1个、“全省最美照护人”1人、“好媳妇、好婆婆”32人,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如“全国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李祥成家庭,虽然他和妻子患有先天性疾病,但他们不自卑、不自弃,用互爱互助、自强不息奏响幸福之歌,感染着、激励着广大残疾人家庭。

  以文兴业,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党的政策放光芒,咱们农村大变样,建工厂又盖楼房,街道清洁路灯亮,到处都是新气象……”10月5日,一段自编自演的快板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这是81岁的老人吴淑贞在戚庄村的演出风采。

  吴淑贞热爱乡土文化,所有快板书都是自己即兴编写,惠民政策、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都是她的创作题材。

  “老城文化底蕴深、文化产品多,在充分做好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三篇文章”的基础上,我们创新‘文化+N’发展模式,让传统村落、手工技艺、古建遗存、民俗活动等蕴含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活起来’,不断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文化+镇域规划”为主线,激活文旅资源。坚持“保护传承遗产与提升生态、生产、生活条件并行”的理念,按照“一区一街两馆”总体规划,完成运河民俗小镇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规划方案,重点打造仿古复建区、运河非遗文化展示一条街、戚庄抗日烈士纪念馆、王金铭烈士纪念馆(布展)“一区一街两馆”4个重点项目,丰富文旅融合内涵,实现大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同时,围绕鲜食玉米、水培蔬菜、蒲公英等农特产品,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汇聚创客力量,通过制作产品推广宣传手册和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农特产品展销等一系列活动,推介老城优质特色农产品,不断提高老城“现代绿色农业”知名度,打响老城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

  以“文化+特色美食”为引导,赋能多元发展。围绕打造“舌尖上的老城”目标,深挖运河特色名吃,将运河名兔、武城煊饼、陈记羊肉饼等美食纳入“地方特色名吃”,把特色美食、优势农产品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张敏)

【纠错】 【责任编辑:江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