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叮—当—”……在山东省成武县大田集镇杨道堌村,有一家传承百年的张氏刀铺。在清脆而有节奏的敲打声中,一把把刀具在这里成型并走向千家万户。
俗话说,世上活路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是张家人的谋生手段,也是他们几代人用心守护的手艺。“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我祖父建了一个炭炉,一个砧子、一把大锤、两把小锤、铲刀、磨石,‘张家红炉’开张了。”提起自家铺子,张彦总有说不完的话。
在当时,张家红炉的菜刀在成武县小有名气。张彦的绝活是打造锋利无比的菜刀,手起刀落之间,菜刀把筷子粗细的铁条砍成一截一截,而刀刃完好如初……
但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传统手工打铁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铁匠铺的生意越来越清淡。因此“张家红炉”也与时俱进,发展成为半机械化工厂。
打铁近40年的老铁匠张彦在继承传统锻造技艺的基础上,优化制作工艺,适应市场需求。“现在做刀用的是六炉五猛钢,建火各方面要求都很高,要用高品炉建火。”张彦介绍,经过改进的刀具样式精美,刃口锋利,韧度高,耐磨耐用,更加受到市场欢迎。
由于市场需求量大,2020年,张彦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扩建了工厂,取名“张家刀具厂”。刀具厂引进了机械化的生产设备,但是选料、烧料、锻打、定型、抛光、淬火……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精准把控,张彦把多年打铁的累积的经验教给厂里的工人,将打铁这门技艺用不一样的方式传承下去。当前刀具厂已经带动当地150多名村民就业,每天可生产刀具三到五千套,销往河南、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张家刀具俨然成了村里的大产业。
成武县大田集镇大蒜产业兴旺,蒜铲和蒜剪需求量大,刀具厂便开始生产各类蒜具。所以立春后的三四月份也成为刀具厂最忙的时候。“每年能产生大蒜铲几百万支,刀具五万余套,剪刀五万余把。现在工厂还和全国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生产的蒜具每天都可以发货。”张彦说。
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到如今的现代化厂房;从传统的铁匠铺,到拥有精密机床的制造企业。“老铁匠”完成了转型,也带领着杨道堌村擦亮了“老字号”的“新名片”。(王富娟 韩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