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的山东海阳花饽饽-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1/25 10:58:24
来源:齐鲁晚报

“会讲故事”的山东海阳花饽饽

字体:

高淑芝在捏“燕子”造型饽饽。 记者 杜晓丹 摄

海阳龙年花饽饽 聂东磊 摄

  金龙迎春、龙龘龘、小龙人……招财龙肚子里还藏着八个“金元宝”!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山东海阳花饽饽又上新啦!

  进入腊月,海阳花饽饽加工企业迎来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节,和面、“擞”面、塑形、醒发、蒸熟、晾凉、装箱,工人们从早上七点一直忙到晚上。花饽饽在带给人们美好祝愿、讲述更多喜庆故事的同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百姓就业,增收致富。     

  花饽饽“上新”

  招财龙饽饽“红”了

  “二十八,把面发”。过年蒸饽饽,是胶东人的习俗,寓意来年蒸蒸日上。人们把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和期许揉进了面里,做在了造型上。如今,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饽饽,靠着创意满满的造型,屡上热搜,深受消费者喜爱。

  “这种花饽饽太好看了,看着都舍不得吃。”近日,在“年味里的海阳印象”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海阳启动仪式现场,海阳特产展示区的花饽饽引来不少市民及游客围观拍照。这款吸引了众多目光的花饽饽共有五层,第一层是莲花座,第二层是福袋,第三层是葫芦,第四层一侧盘着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另一侧的牡丹花娇艳欲滴,最上边一层由月球、火箭模型和宇航员组成,整个花饽饽造型呈现满满的“故事感”。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这是特意为此次活动制作的,福袋寓意代代有福,愿祖国人才辈出。葫芦寓意福禄双全,愿我们的华夏儿女福禄双全。牡丹是国花,寓意花开富贵。2024年是龙年,我们也是龙的传人。愿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

  春节将至,各种有着浓郁“年味”造型的花饽饽视频也频频见诸网络。其中一款“招财龙”花饽饽,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这款饽饽出锅后,掰开招财龙的肚子,还有八个“金元宝”造型的小馒头。不少网友表示“这是龙年春节必备款吧!快上链接。”做出花饽饽的赵雪玮说:“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每年过年的时候要用‘元宝’压窗台,花饽饽招财龙的肚子里有8个‘元宝’,‘元宝’的寓意是财源滚滚、招财进宝。”

  “今年是龙年,我们制作了‘龙’系列花饽饽,另外,像团圆饼、圣吉、桃饽饽、佛手等都是春节必备的花饽饽。”海阳市麦穗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理栾海荣说,“我们现在正在给客户赶制桃饽饽,大约500多箱吧,都是海阳当地企业定制的年货福利。”

  在传承中发展

  花饽饽讲究“好看更好吃”

  花饽饽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岁的高淑芝是海阳花饽饽非遗传承人,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做花饽饽的手艺。“最早,花饽饽是祭祀时候用的。”高淑芝介绍,“在我们小时候花饽饽是稀罕东西,那时候面少,谁家能吃个花饽饽,就是好生活了。当时样式也少,就是大饽饽、枣饽饽。”

  同时,花饽饽的造型跟节点紧密相关,高淑芝介绍,“过年用的‘开口笑’饽饽,祭海的时候就不能用了。比如说家里盖房上梁,会用‘神虫’,老一辈说它就是往家里驮东西,家里富足。再就是清明节捏燕子、六月初八祭龙王、七月初七牛郎会织女、正月十五蒸‘大灯’……每个节点制作不一样的饽饽,也是咱们胶东人特有的仪式感。”

  高淑芝一边介绍,一边随手用面团捏起了葫芦,面团在她手指尖翻飞,不一会儿就成型了。“用剪刀剪出葫芦花,用梳子压上花纹,醒发好后,在上边切一道小口,就是咱们现在吃的‘开口笑’饽饽了。”

  现如今,花饽饽的应用场景更多了,家有喜事、企业庆典等场合都会出现,高淑芝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花饽饽的造型,在花饽饽上打造更多的文化元素,吸引更多人喜欢花饽饽。“平时做的花饽饽多在两三层,一次有个客户家里有老人过80大寿,定制了6个9层的花饽饽。”高淑芝介绍,层数越高,对花饽饽的造型丰富性、稳定性都有更高的要求。她经过设计,将“福、禄、寿、喜”的寓意通过葫芦、福袋、元宝、圣手、牡丹花等元素进行不同搭配做出造型,不仅外形好看,寓意也好,做好后每个大饽饽分成两组打包发往陕西,客户收货后很满意。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花饽饽也越来越讲究“好看更好吃”。高淑芝介绍,儿时学做的花饽饽,花边和造型是面塑,好看但是不能吃,现在则用果蔬汁和面来制作造型,更加逼真形象还好吃。她举例说明,“前段时间参加市里一个活动,我制作了海阳白黄瓜、网纹瓜、西红柿的饽饽,有领导来参观,我拿起一个黄瓜说,‘吃根黄瓜吧’,对方拿起后发现是饽饽,感觉很惊讶。

  让高淑芝欣慰的是,花饽饽现在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现在我女儿和我侄子在跟着我学习花饽饽的制作工艺,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很喜欢这个,现在很多年轻人过生日也会订做花饽饽。”

  让非遗“变现”

  一个花饽饽卖到了3000元

  据了解,目前,海阳市从事花饽饽加工生产的企业有二十余家。花饽饽正经历从以前各家各户的锅灶蒸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之路。

  九年前,栾海荣所在的麦穗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以前外地的朋友常跟我说你们胶东面食花饽饽出名,每次都会买二三十箱送朋友,后来我们想为什么不自己做?然后就建了工厂,刚开始这里也就三四个工人,到现在长期有十二三个工人,逢年过节再多招几个人。”栾海荣介绍。

  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和面、“擞”面、塑形、醒发、蒸熟、晾凉、装箱……工人们在不同车间有序地忙碌着。“出锅喽!”在热气腾腾的雾气中,又一锅桃饽饽从蒸箱里被工人拉出来,空气中瞬间弥漫着特有的饽饽香,“你看,这饽饽笑(蒸裂口)得多好啊!每年开始大量做桃饽饽的时候,就感觉年近了。”栾海荣边说,边顺手拿起一个饽饽递给记者品尝。松软又不失筋道的口感,比日常吃的馒头更香更甜,不需要搭配任何菜肴就很快吃完一个。

  “每年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忙,要一直忙到除夕,工人们从早上不到7点就过来了,一直忙到晚上10点以后,把当天的货全部晾凉装箱,还要把第二天要用的面引子发上。”栾海荣说。

  做了30多年大饽饽的高淑芝,也从街边小摊干到了海阳市玫豆面食公司。一个大饽饽能卖多少钱?小的饽饽八九元,而高淑芝制作的一个大型花饽饽曾卖到了3000元。对这个“超级大饽饽”她记忆犹新,“那是个68斤的花饽饽,大概有十一二层高,客户定制后,五六名工人做了两天,然后通过物流发往外地。”

  大饽饽除了在自家公司销售外,栾海荣和高淑芝都选择了网络销售,在各大电商平台都开设了网店,并接受客户定制。“客户可以说遍布全国,目前的销量在每天三四百单。”栾海荣介绍。

  在海阳,除了正式成立的花饽饽加工企业外,还有更多小作坊式的花饽饽加工生产商户。业内人士称,海阳花饽饽虽已初具规模,但还需要更多的花饽饽企业一起参与推动建立行业规范化标准,并抱团打造海阳大饽饽、花饽饽品牌,才能真正推开这个市场的大门,真正实现海阳大饽饽自身价值的升级。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