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进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目光所及尽是冒出新芽的桑椹树,为春天增添了一抹生机。这看似寻常的桑椹树,却是夏津县治沙的“神树”。
夏津县地处黄泛冲积平原区,风沙区面积20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历史上曾饱受风沙困扰之苦。“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这首民谣就是夏津县曾经的真实写照。
而如今的夏津县,早已旧貌换新颜,不仅风沙不再,更有了水土相依、林田相融、水美树绿、资源丰富的“绿色名片”。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治沙“神树”的大规模种植。
夏津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李兴田表示,长期大规模种植桑椹树奠定了风沙治理基础,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就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并将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地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相结合,建成了六五河湿地公园、龙湖湿地公园等生态水利工程,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62.8%。
近年来,夏津县更是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创新水土保持“三个三”工作体系,统筹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开展和全面乡村振兴。多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让夏津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由水土保持带动生态振兴,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之路。
如今,桑椹树在夏津县的作用已不再仅限于“防风固沙”,当地不断挖掘桑椹树的价值,构建了桑产业复合产业链,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打造了集桑产业研发制造、智能物流、产品展示等于一体的国家级桑椹产业园。(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