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查 | 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4/18 09:12:15
来源:大众日报

蹲点调查 | 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

字体:

  从济南市图书馆中心馆的东门进入,向右走便可以看到济图夜校的牌子,旁边还贴着“白天上班 晚上学艺”“斜杠青年训练营”“下班之后才是生活”等标语。

  4月11日晚上6点左右,丁长辉下班后直奔济南市图书馆中心馆的夜校皮具课教室,开启下班后的“夜生活”。

  “我住在济图附近,从去年就一直关注这边的夜校。”丁长辉说,“今年,我抢到了红酒品鉴和皮具两门课”。

  近日,承载时代记忆的夜校再次火爆“出圈”。济图“YEAH归人”市民夜校去年12月首期课程“出圈”后,4月1日春季班又“上新”,超14万人同时争抢2100个学员名额,有的课程上线30秒就被抢光。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如何让“夜校热”持续?

  提供高性价比的课程

  目前,社会上的教育更多集中在老年人和孩子的教培上,忽略了青年人这个主体,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我们创办夜校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一个非功利、非职业性的教育机会,让他们在这里放松身心,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去班味’。”济南市图书馆文化活动部主任李德虎表示,济南一直在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年轻人通过上夜校可以提高职场竞争力,扩大交友圈,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

  记者采访得知,今年春季班的授课地点由之前的济南市图书馆中心馆和三个泉城书房,变为包含济南市图书馆中心馆、部分区县图书馆、11家泉城书房和7个合作办学点在内的21个教学点,形成了“公共图书馆—泉城书房—合作办学点”三级授课网络体系。此次开设的课程由第一期的9门变为54门,从AI+Office、短视频进阶、面试、公文写作到红酒品鉴、扎染、皮具、爵士舞、茶艺、化妆进阶,可谓应有尽有。“大部分课程在20—50元每节,降低了上课的门槛。”

  “抢课的时候,我专门定了闹钟,人太多了,手机根本点不进报名小程序,最后用电脑抢到了课。”夜校学员汪梦媛说,选择下班后上夜校,不仅是因为课程丰富、性价比高,还因为夜校的师资力量强。“夜校与高校进行合作,并在社会上招募手工艺名师,相当于把高校和社会优质资源搬到了夜校。”

  山东女子学院教师孙玉凤在夜校教扎染课,她认为夜校为年轻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扎染课上,学员不仅能了解传统的扎染技艺,还可以学习如何将传统技艺应用到日常生活,让传统扎染技艺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

  “我们与山东女子学院等高校签约,学校把最好的师资力量派过来,把很多在学校里受欢迎的课程开到夜校。”李德虎介绍,此外,还向社会招募,把社会上行业名师纳入夜校中,增强夜校的师资力量。

  为志同道合的人拓宽朋友圈

  4月11日傍晚,从事旅游行业的90后钟超下班后来到夜校,签到、签署上课协议、领取门禁卡和学员卡……一系列流程完成后,她开启了在夜校的第一节皮具课。

  皮具课教室在济南市图书馆中心馆负一层的国学传习室,整个教室可容纳40人。济南灵曦手工皮具品牌创始人张福是这门课的授课教师,教授学员手工皮具基础理论教学、成品展示、实操等。

  11日晚上6点,记者赶到皮具课教室,张福和工作人员在忙着布置课堂,教室中间摆放着一排手工皮具,包括手工提包、钱夹、装饰品等。“学员在第三节课就可以完成第一个作品的全部制作,8节课上完,可以完成3个手工皮具作品。”

  栾女士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她兼顾提升工作能力和培养兴趣爱好,抢到了短视频和皮具两门课程。“短视频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我也想在这方面提升一下。”栾女士说。

  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上夜校更是“慷慨宴请年少的自己”。一些80后、90后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限制,缺少系统培养兴趣的机会,他们选择上夜校来弥补年少时的遗憾。

  “夜校是一个趣缘群体,大家因共同的兴趣聚到一起,建立一种很纯粹的关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忠路说。

  在4月12日晚的扎染课上,学员三三两两组成一队,将扎染需要用到的布料平铺在桌子或地上,根据样板确定布料的尺寸标注、裁剪。

  “那个模版需要放到这块布的最边上,这样省布料。”“感觉双层的布不太好剪。”从事建筑行业的赵女士正在跟李女士裁剪布料。

  “夜校的开设拓宽了我们的交友渠道,我们可以抛却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认识志同道合的人。”李女士是赵女士在扎染课上认识的“同学”,俩人因为喜欢扎染成为朋友。

  解决供需矛盾需要多元化供给

  “新时代的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他们有着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李忠路认为,年轻人向往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是“夜校热”的前提条件之一。“夜校热”不仅折射出年轻人有自我提升、自我解放、寻求社交的需求,也反映了社会上的多方供给主体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积极回应。

  “年轻人选择上夜校,既是我国大力推动终身教育制度、鼓励终身学习的结果,也是当代年轻人技能提升、破圈交友、丰富业余生活的自我选择。”李忠路分析。

  李忠路认为,夜校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承担着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年轻人上夜校,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交往的链接属性,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增强了社会活力。”

  “希望开设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比如成人素描、钢琴课、滑板课、调酒课……”“希望每门课程可以开放更多的名额”“完善报名的小程序”“开课地点更多一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年轻人对夜校有更多期待。“夜校热”能否持续?凭什么再次出圈吸引年轻人?这不仅是对夜校组织者的考验,也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考验。

  “夜校课程的名额有限,很多学员抢不上课,本质是供需矛盾。”李忠路说,解决供需矛盾需要多元化的供给。从参与主体来说,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大中专院校参与进来,发挥大学教师的专长;另一方面可以鼓励社区积极发挥退休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在社区开设相关的课程,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特长。在形式上,除了开设夜课,还可以充分利用周末的时间,也可以开设线上的课程。

  李德虎对夜校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和很多单位进行了合作,在运营和管理上,我们也在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希望能形成一种可复制和推广模式。”李德虎表示,“目前,各地都在努力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我们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打造15分钟的‘夜校服务圈’。”(郭治权)(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