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人民法院巧用传统文化化解邻里纠纷-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4/30 18:40:49
来源: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汶上县人民法院巧用传统文化化解邻里纠纷

字体: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互相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也不乏因各种琐事对簿公堂。近日,汶上县人民法院南站法庭杨胜义法官另辟蹊径,邀请双方当事人到汶上仁义胡同参观,巧妙利用传统文化调解了一起因一堵墙引发的邻里纠纷案件,让双方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赢得了当事人的称赞。

一纸诉状只因墙

原被告是多年邻居,还是本家。被告李某立有一处老宅基地,种植一些树木。原告李某强房屋在其右后方,穿行被告宅基地可到村东西路。因地面没有建筑物,双方各自相安无事。2023年上半年,被告为其母亲在老宅基地盖房,原告阻拦不让施工,要求留出出行通道,保留己方通行权,被告不同意,双方发生争执,并且惊动了当地派出所出警。后在村委的调解下,双方签订了一份协议,明确该宅基地为被告所有,留一米五的胡同,在拆迁之前保留原告通行权。协议签订后被告得以顺利将房屋修建完毕。但后来双方又因琐事发生矛盾,被告一气之下,砌了一堵墙将该胡同堵死,导致原告向南通行受阻。当地村委、街道多次调解无果后,原告一纸诉状将被告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被告拆除砖墙,保障其通行权。

“这里历来都能通行,凭什么砌上墙不让我走?”原告怒气冲冲地说,“凭宅基地是我家的,我有处分权,说不让你走就不让你走!”被告理直气壮地回怼原告。一堵墙,堵住了原告出行,也堵住了邻里和睦。双方剑拔弩张,闹上法庭,并誓言将官司进行到底。双方情绪激烈,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仁义胡同说礼让

该案如果一判了之,则不能实质化解矛盾,为了让双方都能解开心结,以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承办法官运用“四个对接”工作机制,多次与村委工作人员沟通协调,详细了解来龙去脉。充分掌握信息后,承办法官决定对症下药,与村委人员一起做当事人工作。

“宅基地是人家的,他还是你的长辈,你低一下头,认个错,人家还真不让你走啊?”“你当叔的,别跟他一样,让他给你认个错,这个事就算过去了,行不行?”承办法官与村委人员的劝解,使双方当事人情绪稍有缓和,但仍各执己见。

“走吧,我带你们去个地方!”承办法官想出了解决矛盾纠纷的好主意。

驱车来到汶上县仁义胡同,承办法官绘声绘色地向二人讲述了“仁义胡同”的来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理说情:“亲戚邻居和睦相处才是正理儿,让他三尺又何妨?”最终,在承办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被告主动承诺拆除堵住道路的墙,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汶上县人民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秉持“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融入案件审理全过程,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完)

【纠错】 【责任编辑:夏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