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东德州德城手造产业如何质变新生-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5/07 16:37:46
来源:大众日报

看山东德州德城手造产业如何质变新生

字体:

  走进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的安德古锦门店内,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朱玉民正忙着为顾客介绍刚刚上新的床品四件套。作为德城区新兴手造企业,德州安德古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转型发展之路可以窥见当地扶持手造产业发展的力度。

  众所周知,德州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养蚕织帛、捻线就织历史悠久。西汉初年德水之畔设安德县,安德古锦随之诞生,产品既有进贡皇家的绢丝制品,也有普通农家的土布,一直到清初已形成轧花、纺线、织布一条龙的经营作坊,纺织工艺也不断完善。近年来,随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潮流兴起,安德古锦以其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古老工艺,受到了大众喜爱和市场追捧。

  “手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基因,承载着宝贵的时代精神,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说起手造产业,德城区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李鲲说,德城区不断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倾力打造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统筹运河手造优质资源,创新运河手造传承新模式,推动手造文化与现代产业不断融合发展,让手造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全面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绿彩、黑陶、鬲、剪纸、面塑、缝纫机刺绣、金丝彩贴、老粗布……每件“德城手造”都承载着德城丰厚的运河文化底蕴,它们的转型发展无一不是质变新生、创新传承的结果。

  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德城区围绕重点培育手造产业的工作思路,持续强化手造产品研发、手造企业品牌培育,鼓励手造企业对外交流,加强手造宣传推介,随着扶持力度不断“加码”,“德城手造”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契机。

  在朱玉民看来,一方面保留文化符号,另一方面适应时代变化,才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方向。借势“国潮”热,德州安德古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作了很多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手工布老虎、香囊、床品四件套、鞋垫等,赋予这项传统织造工艺新的表现形式,带动了产品销量大幅增加。

  被称为“历史的彩虹”的德州窑红绿彩,深耕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两大领域,拓宽了销售渠道,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产品销往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是德城区重要文化品牌的梁子黑陶,产品种类超过1000种,市场份额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远销海外2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德州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王氏手缝针等一批手造企业正是凭借“灵活就业”的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生产企业既可以组织集中生产,又可以将订单分散到各个家庭当中。手造产业还搭上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手造产品的销售渠道。

  “我之前在家里没事干,后来关注了手缝针技艺直播,不仅学习新技能,也能把零散时间用起来,增加家庭收入。”家住德城区广川街道的“宝妈”单英高兴地说,其手缝针技艺出自德城区手造企业瑜芳阁布艺工作室。王氏手缝针技艺传承人王晓瑜运用针线和布料,通过手工缝合,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服饰、饰品和家居用品,在街道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学会了直播带货,还常年开设体验课堂,手把手向辖区居民培训缝制技艺和直播带货技能。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名妇女被她培养成为“绣娘”,30多名妇女学会直播带货,实现了灵活就业。

  德州安德古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过去依靠自己的工厂生产加工,通过线下直营门店销售,成本高且积压库存,而通过召集附近村庄的手艺人加入生产行列,邀请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代工产品合格率、品质率,不仅减轻了企业生产压力,更成了不少留守老人增收致富的支撑点。

  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今年以来,围绕手造产业,德城区动作频频——全面梳理手造资源,建立“山东手造·德城好手艺”项目库,入选市级项目库39个。打造非遗工坊8处,建立山东手造展销专区10余处、区级“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1处。认定一批手造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建志剪纸、安德古锦、鲁绣、德州窑红绿彩等品牌,构建“山东手造·德城有礼”品牌体系,手造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其中,梁子黑陶和德州窑红绿彩成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深入发掘数字文化产业等文化新业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13家。其中,数字文化新业态企业1家,文化核心领域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6家。同时,积极推动手造产品进社区、进景区、进商超、进酒店、进高速服务区、进非遗工坊等,致力将德城手造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德城区将进一步擦亮‘山东手造·德城有礼’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手造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让手造更好赋能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德城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赵文彬说。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