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什么困难吗?孩子上学怎么样……”日前,山东省禹城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新增低保对象田书伟家中,开展随访工作。
田书伟本是家中的顶梁柱,但在2019年突然查出尿毒症,后又突发脑出血,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但受到拥有商品房的限制,不能办理低保,民政部门只有通过临时救助帮助其解决部分生活实际困难。随着低保扩围政策的实施,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考虑到田书伟一家人面临高昂的医疗费用、孩子读书和老人年迈的实际困难,通过低保扩围“一事一议”,合理豁免家庭房产条件,为其办理了低保,帮助他们早日渡过难关。
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民生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在低保认定准入上,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低保扩围提质增效文件,在低保准入条件、家庭收入核算、家庭财产(车辆、金融资产、房产)、“单人户”政策和就业政策等5个方面拓宽政策,对困难群众家庭的车辆、财产、就业成本等方面的认定标准进一步细化明确,为基层操作提供更加清晰的依据。德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胡长林介绍,此次扩围瞄准“特殊困难群体”降低入保门槛,瞄准“经济结构脆弱的家庭”,提高政策感知度。例如,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打破收入测算“刚性下限”,根据家庭实际困难情况综合判断是否纳入低保范围,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去年,庆云县尚堂镇马徐村民政协理员通过大救助平台发出的预警信息发现:48岁的村民马德洪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肺癌、淋巴肿瘤和肝肿瘤等疾病,面临着高额的治疗费用。村协理员第一时间来到马德洪家中,确认情况后,随即为其申请了3000元临时救助金。据悉,该大救助平台,实现了医保数据全面打通,当医疗费用超出5万元时,平台就会发出大额医疗支出预警信息,民政协理员收到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入户核实,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困难群众,扎实开展低保扩围增效工作。
德州市以大救助平台为依托,对全市近200万家庭形成一户一档,将残疾和医疗自付费用等6类人群作为低保扩围潜在对象,筛选出人员名单,为研判救助对象提供了有力参考。发挥7859名民政协理员的作用,参考本辖区推送名单,入户走访核实,汇集、更新和上传数据,细致甄别、精准救助。同时,为激发低收入者内生动力,为低收入群体安置民政互助公益岗4135个,惠及全市城乡困难家庭8000余个,已有1729名低保或特困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德州市为基层“松绑”,鼓励大胆履职。德州市民政局联合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出台了《德州市社会救助工作容错纠错实施细则(试行)》,消除基层后顾之忧,鼓励民政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市、县、乡三级全部成立社会救助研判中心,对基层提交的低保认定方面的疑点难点进行综合研判,全市共解决疑难案例526件。全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会救助业务培训303场,共培训市、县、乡三级民政工作人员和村党支部书记、村级协理员等1.62万余人次,提升了基层干部的政策执行力、落实力。
“社会救助工作连着百姓的饥寒冷暖、急难愁盼。去年,德州市在社会救助工作上倾情倾力,投入真金白银,在全省取得了考核首位的好成绩,特别是低保扩围工作成效突出,把该保的困难群众及时发现并纳入低保,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心坎上。”德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吉峰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巩固已有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继续扎实稳妥地推进低保扩围增效专项行动,在确保“一个不漏”的前提下,力求做到“一个不错”,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