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玲珑十笏园 伴与古人游-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5/23 15:42:51
来源: 大众日报

山东潍坊:玲珑十笏园 伴与古人游

字体:

初夏时节,十笏园微风习习,静谧宜人。(十笏园博物馆供图)

  5月14日,微风习习,在一座静谧宜人的古典园林里,几名身着汉服的女子手拈丝帕、团扇遮面,开启了一场古风穿越之旅。她们身后,“鲁东明珠——十笏园”几个字十分醒目。

  清乾隆年间,潍县县令郑板桥曾写下诗句:“潍州原是小苏州”。当年板桥先生的这般感受,行至此处最能体会。“到了山东潍坊,不看十笏园,等于没来潍坊。”和文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孙敬明,曾在此办公24年。他说,从金代到清代,17座著名的潍县园林中,唯有十笏园硕果仅存,“十笏园是潍坊历史文化高度浓缩的结晶,是城市的符号和标志。”

  有着“北国小园之首”之称的十笏园,始建于明代,原为私家园林。园子熔南北方建筑艺术于一炉,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亭台楼阁等景观20多处,书斋、塾馆等大小房屋60余间,布局严谨、疏密有致、小巧玲珑,喻若十个笏板之大,故名“十笏园”。

  时光流转,当年的园林变成了集旅游、休闲、商业、文创于一体的地标性旅游胜地。“清净惬意,终日与古人游”,每每谈及十笏园,孙敬明颇为感慨。对这般乐趣,5月14日,记者也深有体会。漫步园中,从“四照亭”开始,仿佛一眼就穿越了百年。在石凳上小坐,可平视假山喷泉,俯看荷花锦鲤,十分惬意。

  一方小园林,何以名天下?在行走中,记者探寻着它的文化“密码”。园中的景点名称、匾额楹联大都源于诗文、典故,石刻木联均出自名家之手,回廊中还嵌有郑板桥所画兰竹石刻数种。金石家陈介祺、状元王寿彭和曹鸿勋、史学名宿张昭潜等众多名流贤士都在此留下了诗书题刻。

  “当时山东半岛的名流雅士,大都与十笏园的人有交往,并留有佳作。”孙敬明说,正所谓园以蕴文、文以名园,十笏园也因此更像座园林与书画诗文交相辉映的艺术馆,教化影响了数代人,“这里虽没有惊艳世人的镇馆之宝,却是研究园林文化、地方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艺术的珍贵文物。”

  近几年,十笏园博物馆开发了中小学研学课程,寓教于游,让孩子们在古建筑中“阅读”文学、历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潍坊市多次对十笏园进行整修和扩建。一些房间也被改造为展厅,设有中国园林、潍县园林、金石拓本等展览。同时,引入非遗传承人开设金石微雕、核雕、刺绣、砸铜4个非遗工作室,让游客在赏玩同时,领略和体验非遗文化。

  古园的有机更新和活态传承,远不止于此。今年清明假期,一场花朝节,让十笏园再次“出圈”,身着汉服的游客与“花神”们一同在园中巡游、投壶、插花。今年,十笏园陆续推出花朝节、风筝簪花DIY、集文创章册等活动,成为新晋古风打卡地。园外的商铺也瞅准商机,除了售卖团扇、折伞,还衍生出汉服租赁、国风妆造、围炉煮茶、国风婚礼等新业务。

  “让游客不单欣赏景致,还沉浸式体验,提高游客黏性,是我们创新的题中之义。”潍坊市博物馆专职副书记王国栋介绍,在追求古老与现代的巧妙融合下,十笏园博物馆线上开设百年沧桑十笏园、微园林等多个长期栏目,线下打造十笏大讲堂,传播古园背后的人文历史底蕴。

  为保护十笏园古建筑群,2015年,潍坊市建设十笏园文化街区。“街区利用多条历史街巷构建主要展示路线,串联起郑板桥纪念馆、十笏园、文昌阁、关帝庙等景点和建筑,文化资源丰富,古迹众多。”潍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伟利说,通过旅游功能提升、文化功能提升、商业活力复兴、传统居住功能恢复、传统文化传承,打造集传统居住、传统商业、文化旅游、文化交流与展示、特色手工业于一体的创新型传统文化街区。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