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非遗大省,山东扎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焕发时代风采。
探源守脉赓续文明
大约10万年前的一天,在水草丰美的山东腹地,智人挥动“象牙铲”等工具辛勤劳作;10万年后,大水冲刷出一根象牙,当地人发了“朋友圈”,带来一个重要遗址的发现,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沂水跋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们耐心细致地发掘清理。领队李罡说,“在手铲与毛刷挥舞中,历史的真实面貌一点点显现出来。”
今年3月,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考古项目入选。跋山遗址群的发现和不断扩充,完整构建起山东地区10万年以来旧石器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系统完善了海岱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序列,凸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赵家徐姚遗址出土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焦家遗址发现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着眼讲清楚海岱地区对中华文明演进的贡献,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2次、项目25项,位居全国前列。
织密系统保护一张网
挎起水壶、背上干粮,身穿红马甲,走上十几公里的山路巡护,这是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村民孙启彬的“日常”。
齐长城,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在山东,像孙启彬这样的齐长城巡护员还有很多。2022年以来,根据齐长城在沿线7市的长度和巡护任务量,全省共设置了860个岗位,确保每1公里齐长城至少有1名巡护员负责巡查。
强化系统保护,山东出台一系列措施:文物保护条例、非遗条例修订积极推进,齐长城保护条例等颁布实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序推进;“三孔”、泰山、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设置2600余个文物保护公益性岗位,实现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全覆盖;数以万计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全省普查登记非遗资源120余万项,认定非遗项目2万余项、传承人近1.5万名,建立起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
文化遗产,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在这里。近日,当地的小戏小剧演绎得红火热闹,吸引了众多游客。古镇里,陶艺、茶道等有当地特色的非遗作品、文创产品集中展示销售,是“从文化中来,到经济中去”的生动体现。
为了让文化遗产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山东推出“文润海岱游读齐鲁”十大文物主题游径,一大批遗址遗迹、文博场馆纳入旅游线路,“红色文化主题月”成为亮点,城子崖研学项目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连续举办7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建成1900余座非遗工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丰硕。
适逢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一批极具齐鲁文化底蕴的非遗技艺、产品将集中亮相,一系列富有山东特色的非遗项目展演、展示体验活动开启。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人们将充分感受非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