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博山:小山村奔上致富路-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4 06/14 14:34:15
来源:淄博市博山区委宣传部

淄博博山:小山村奔上致富路

字体:

  6月初,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镇东崮山村麦收现场,大型收割机正在田间穿梭,机器轰鸣声响彻田野。而这里的麦子,有点“不一般”。掐了两穗麦穗揉一揉发现,这并不是金黄色的普通小麦,而是麦粒和麦秸秆都呈现紫色的“富硒紫麦”。

  “去年我们村尝试种了60亩紫麦,这种新引进的紫麦品种营养价值高,里头富含花青素和膳食纤维,可以深加工成面包、紫麦酒等,销路很不错。”看着今年紫麦迎来丰收,东崮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学训笑逐颜开。

  成立合作社 撂荒耕地变“富硒田”

  为破解土地碎片化、荒地无人耕、种地收益低等难题,自2021年起,东崮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祥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把土地资源整合起来连片种植,由村上出资统一集中管理,年底根据个人占股比例参与分红。还对撂荒闲置了20多年的80多亩耕地合伙开荒、复耕复种,村里共有了400余亩种植富硒粮食的基本农田。

  2022年,博山区农业农村局给东崮山村送来了一纸证书。在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的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名单中,东崮山村榜上有名,经检测发现,东崮山村地块土壤硒含量为富硒标准的1.68倍。

  自打上级政府部门送来了富硒土地认定证书,大伙种粮的底气和干劲更足了。借此良机,村集体在2023年上半年成立了富硒品牌“众成德”,后又陆续投资30万元用于购置了播种机、脱粒机等农机设备,从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耕种方式转向用统一的机器设备进行大规模深耕细作,向着农业规模化、集体化、机械化生产转型。

  延长产业链 村里建起了“面粉厂”

  这么好的富硒土地资源,起初为何没能鼓起村民钱袋子?

  徐学训讲到,在2022年,村里种了一季玉米、一季小麦,虽然收成不错,但村里发现,仅仅靠卖初级农产品收入很低,甚至卖不回化肥和人工钱。村两委班子商量决定,因地制宜利用本村优质土地资源和自产优质小麦、玉米,建立村集体石磨面粉厂,来延长小麦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

  在祥成农产品种植合作社石磨面粉生产车间,四台石磨、两台钢磨面粉机开足马力运转,车间内3名工人各司其职忙碌着,浓浓麦香扑面而来。村民们口中的“面粉厂”,其实是村集体投资25余万元,在今年1月份新上的这组石磨面粉加工设备。仅在春节期间,这里生产的福利面粉就卖了12万元。

  石磨小麦面粉、富硒小米、富硒玉米糁、紫小麦仁……这条加工线,利用村内自产的富硒小麦、玉米等原料进行加工,日产200余袋50斤装面粉,月产面粉2万余斤,不少客商慕名而来,年增收可达到30余万元。

  打出金招牌 “硒特产”能做大文章

  “书记带着俺们富硒粮食产品走进中央电视台啦!”今年3月,祥成农产品合作社社长徐学训受邀参加在CCTV-17农业农村频道举办的“乡村振兴 品牌强农”中国农业品牌甄选会,携富硒小米、富硒黑麦、富硒麦仁等特色产品登台亮相,宣传推介“众成德”品牌。

  “过去只顾埋头种地,现在要抬头看市场,跟上时代才行哩!慢慢打开销路后,我们村里还要再上一条新加工生产线。”徐学训说,向全国亮出了自己的硒品牌,这只是第一步。为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徐学训走南闯北,带领村民一边外出学习先进经营经验,一边根据村内实际情况摸索富硒农产品深加工,大家伙的“富硒”意识也越来越强。

  从硒资源到硒产业,抱着“金碗”的东崮山村,不断向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迈进,做活东崮山村富硒粮食“金字招牌”,这方“富硒地”正逐步成为产业兴旺的“富裕地”。(张雨桐)(完)

【纠错】 【责任编辑: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