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度夏健康指南-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4 06/24 11:16:00
来源:齐鲁晚报

安全度夏健康指南

字体:

  高温天气下,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以维持正常的体温。然而,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人体温度时,散热机制受阻,容易导致中暑、热射病等严重健康问题。此外,高温还会引起脱水、电解质失衡、心血管负担加重等。

  烈日炎炎,酷热难耐,如何平安健康度夏?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出一份高温应对指南,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从日常小事做起,关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运动选择:夏季运动宜选择早晨或傍晚凉爽时段,避免中午至下午的高温时段。推荐室内游泳、瑜伽等低风险运动,既锻炼身体又防止中暑。

  工作调整:高温期间,户外工作者应适当调整作业时间,增加休息频率,确保有充足的水分和防晒措施。

  二、正确使用空调

  温度设置: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低,与外界温差保持在5℃-7℃为宜。

  过渡空间:在进入或离开空调环境时,应设立门厅等过渡空间,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减少感冒风险。

  三、科学补充水分

  定时饮水:即使在不渴的情况下,也要定时饮水,避免等到口渴时才喝水,那时身体可能已经处于脱水状态。

  补充电解质:出汗多时,可以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补充因汗液流失的钠、钾等矿物质。

  四、饮食调理

  清淡饮食:夏季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腻辛辣,有助于身体健康。

  食物卫生:注意食品保存,避免食物中毒。高温天气食物容易变质,尽量食用新鲜食材。

  五、防晒防虫

  全面防晒:外出时涂抹防晒霜,佩戴帽子和太阳镜,使用遮阳伞,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防虫措施:夏季蚊虫活跃,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物,尽量减少裸露皮肤。

  六、特殊人群关怀

  关注弱势群体: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高温天气下需要特别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及时就医:出现任何不适,如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并及时就医。

  七、密切关注气象信息

  关注天气预报: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高温预警信息,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工作。

  高温应急准备:家中应准备一些防暑降温用品,如风扇、清凉油、淡盐水等,以应对紧急情况。

  1.场地选择和时间控制

  避免到江河湖泊中野泳。

  家长一定要时刻注意看管儿童,包括水池、澡盆、水桶附近。游泳一般要在饭后40分钟进行,不能空腹或过饱。每次游泳不能超过2小时,初学者每次游泳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

  2.禁泳疾患

  患有重症沙眼、急性结膜炎、病毒性肝炎、皮肤癣疹、中耳炎、心脏病、高血压等,有癫痫史,皮肤有伤口或感染,以及患肠道、呼吸道传染病者不要游泳,以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

  3.忌无准备与剧烈运动后下水

  游泳时应该先在水浅的地方泡一下,等适应后再尝试去深水区。剧烈运动后也不宜马上游泳,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4.穿戴整齐

  游泳过程中佩戴泳帽、泳镜、耳塞。

  5.泳前热身

  平时四肢容易抽筋者不宜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下水前先活动身体,适应水温后再下水。

  6.量力而行

  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

  7.及时呼救

  游泳时若出现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若小腿或脚部抽筋莫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8.泳后休整

  游泳后,应立即用软质干巾(毛巾或纸巾)擦去身上水珠,滴上氯霉素或硼酸眼药水,清理出鼻腔分泌物。若耳部进水,可采用“同侧跳”排水。

  9.溺水后救助

  在泳池中发现溺水者或疑似溺水者,要呼喊救生员进行救助。在自然水域发现溺水者,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抛给溺水者,同时视自身能力,选择下水救助、呼喊帮助或电话报警求助。溺水者被救起后,还需注意继发性淹溺,这是指淹溺后短暂恢复数分钟到数日,最终死于淹溺并发症。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