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40万亩盐田虾迎来丰收季。海天一色的万亩虾池里,虾农熟练地起网、收虾,将一批又一批质量上乘的盐田虾捕捞上岸。
沾化区滨海镇位于渤海之滨,地广人稀,辖区原先有40万亩盐碱涝洼地,种啥啥不长,地碱水咸人也“嫌”,只能巴巴地闲置着。近年来,滨海镇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上反复实践和探索,由“改地适种”到“改种适地”,通过在盐碱地上养殖对虾找到了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新路径。但是,滨海镇土地含盐碱量高,抽上来的海水,过不了多久,盐碱浓度就会升高很多,普通对虾品种在这里很难养活。能不能培育出适合更加耐高盐的对虾新品种,成为当地水产养殖户致富路上的关键一环。
为破解这个难题,沾化区滨海镇党委、政府积极联系有关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并通过对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联合辖区企业创新实施“南苗北育”工程,先后自主研制出了抵抗能力更强的“渤海1号”“广泰1号”“科海1号”等对虾品种,可以适合在盐浓度为55‰甚至更高盐度的环境中进行养殖。
“原来这里是寸草不生、一贫如洗,土地产值为0。现在,我们养殖盐田虾亩产可达到100斤以上,土地产值也从0增加2000块钱。就凭靠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4000亩虾塘,每年为我们增收80余万元。”滨海镇虾农郭庆华说。目前,滨海镇已发展盐田虾30多万亩,每年标粗虾苗8亿尾,培育虾苗幼体260亿尾,产出盐田虾13400吨,有效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增收。
据了解,沾化区滨海镇统筹“风、光、渔、溴、盐”五大优势资源,聚焦溴盐化工、渔业生产加工、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形成了初级海水养殖对虾、初级卤水养殖丰年虫、中级卤水提取溴素、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的海水生态循环链条和“上风中光”“下渔底盐”的立体发展模式。
“滨海镇紧紧抓住海洋产业一个主线,传承‘渔盐’文化、释放‘河海’潜力,将现代海洋产业与绿色新能源和化工产业有机结合,开创了渔盐、新能源、海洋化工等多产业共生、共利、共强的新局面。”沾化区滨海镇党委书记刘景明说。(赵国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