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人社局结合山东省实施的“社区微业”三年行动,盘活社区闲置空间和农村空闲院落,创新探索社区微工厂就业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建设社区微工厂284家,提供纺织、面塑、布艺、缝纫、渔具等100余种零活项目,累计解决1.3万名群众就业,就业创业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依托社区优势,聚成特色产业。近年来,滨州市人社部门会同当地政府,把社区微工厂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免费提供职业培训。滨城区市中街道文汇社区、无棣县棣丰街道馨怡社区因地处老城区中心,形成了以服装加工为主的微工厂。此外,阳信县温店镇建立以手工编织产业为主的微工厂,博兴县博昌街道建立以草柳编为主的微工厂等。两年多来,滨州市共发展形成了特色产业微工厂20家以上,灵活解决困难群众就业4000余人,社区微工厂成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补充手段。
盘活乡村资源,打造优势品牌。在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河东李家村,制作渔网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是远近闻名的“渔网村”。滨州市人社部门因势利导,建设了1个社区微工厂、53个渔网共富车间,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30余种不同类型渔网,分工协作,延长渔网产业链,让传统渔网产业焕发新生机。
同时,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劳务模式,吸纳社员300余人,吸引40名年轻人返乡创业。据统计,河东李家村社区微工厂每年出口渔网160万余张,销售额约8000万元,产业劳务总收入超2亿元,真正用渔网织出了群众就业致富路。
打造微站点,实现就近办。近年来,滨州市以社区微工厂为基础,设立就业经办微站点,打造就业微服务品牌,让就业服务下沉社区,真正为群众搭建起15分钟就业服务圈。惠民县何坊街道福苑社区属于拆迁安置小区、村居大部分土地已流转,有再就业需求的居民占总人口的30%以上。该社区以开展“社区微业”行动为契机,把以零工为主的社区微工厂,逐渐建成集就业与服务一体的社区就业服务站,推动300余人实现稳定就业,1000余人实现灵活就业。
在社区微站点设立就业服务、政策咨询、创业服务等多个窗口,不仅能提供就业信息、岗位推介、职业指导,还可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就业扶持政策申领等业务。小区居民还免费参加社区组织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群众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们将立足滨州产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在促进乡村劳动力就业方面用心用力,以社区微工厂为重点,深化社区微就业行动,持续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让高质量充分就业真正在滨州落地见效。”滨州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