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左、右,手抬起、打开……”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运河青年夜校的舞蹈室内,一群青年学员正在中国舞老师的带领下,聚精会神地学习古风舞蹈。长夜漫漫,像这样聚满青年的夜间课堂,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济宁。下班后送自己去“上学”,在济宁年轻人中间越发流行起来。那么,这些名额被抢到“秒空”的青年夜校,究竟魅力何在?
随着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日趋多元化,青年“夜校”这一学习方式,正被激活、并焕发出勃勃生机。针对传统夜校项目陈旧、活力不足等问题,今年,共青团济宁市委主动改革,创新推出了“Young+”青年夜校项目,一方面引入社会化运营、丰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注重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形成区域特色,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终身学习供需两端的“双向奔赴”赋能青年“八小时以外”生活的科学路径。
济宁先是在广泛调研青年兴趣、征求青年意愿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规划,构建契合青年需求的课程体系,筑牢以青年联盟、志愿服务V站联盟等团属社会组织为根基的课程开发“底座”。随后,广泛引入社会资源、推行“开门办学”,主动链接辖区小店创业青年、高职院校、群众艺术馆等多元主体,针对需求进行密集的“潮课”开发。如今,“Young+”青年夜校已先后推出书法、瑜伽、古筝、健身塑形等110余门爆款课程。
“和很多人印象中的传统书法课不同,我们既会赋予每堂书法课以特定文化主题、提升课堂的文化氛围;也会寻找书法与潮流文化的契合点,以笔墨纸砚为媒,和学员们共同开发原创字体。当学员们在聊天软件中用上了自己设计的字体时,成就感自然被拉满了。”谈起自己在“Young+”青年夜校精心设计的第一期书法课程,在任城区运营着一家“些好商店”的书法字体设计师万礼墨感慨颇多。在他看来,夜校课程要能更好地吸引青年加入,只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充满趣味和地方特色。因此,对济宁而言,巧借“两创”之力、激活传统文化势能便成了必由之路。
课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变“网红”为“长红”,以科学的运作模式确保青年夜校长期运营、有序发展。
于是,共青团济宁市委选择从健全工作机制入手,制定出台了《济宁共青团青年夜校工作项目实施指引》,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青年夜校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指导各县(市、区)建设管理清晰、运营规范的青年夜校。完善课程前、中、后的三段“跟踪”机制,以学员获得感、导师满意度为量化指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双向评价,力求做到对课程质量的全过程把控。
“下一步,我们会按照社会化、可持续、自运行的原则,进一步盘活各类社会资源。在优先用好团属阵地的基础上,以青年流量大、交通便利、软硬件基础条件好的团属青年之家为依托,与青年常去爱去的书店、咖啡馆、共享自习室、特色街区等场地管理方和第三方运营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让在夜校上‘潮课’成为一种年轻态生活方式。”共青团济宁市委书记田卫锋表示,济宁还在尝试联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所属场所,探索“Young+理论学习”“Young+才艺拓展”“Young+文化交流”等新载体、新路径,在满足青年一代终身学习需求的同时,让他们能够卸下紧张、畅聊沟通、拥抱“八小时以外”的社交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