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智能化正成为引领轨道交通发展的“新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今年7月,青岛市政府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青岛)实施方案》提出,加快青岛地铁既有线路绿色低碳改造,新建线路全面加强节能降碳技术应用。
目前,青岛地铁运营线路8条、348公里,初步实现主城区成网运营;在建线路9条、158公里,获批线路13条、506公里,线网总体规模居国内中等。前不久,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主办、青岛地铁集团承办的中等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绿色线网创建示范工程评审会暨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这标志着青岛地铁集团“中等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绿色线网创建示范工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成为行业内率先开展绿色线网创建的企业。
“青岛地铁绿色线网创建示范工程,是协会首批绿色城轨示范工程中涵盖范围最广、实施规模最大的项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丁树奎认为,示范工程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中“六大行动”作为示范项目的申报主纲,从线网层面挖掘绿色低碳技术,展示了青岛地铁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代表了行业绿色发展的高度,有较强的示范引领意义。
逐“绿”而行,青岛地铁缘何成为行业示范?
一条“City”新线的绿智融合实践
今年4月开通的地铁6号线一期,凭借全自主运行系统(TACS)实现了真正的无人驾驶,一跃成为青岛地铁最“City”的线路。不止于TACS,这条线路在绿色低碳示范引领方面也进入了“Next level”。地铁6号线创新践行“绿色”标准,在车辆设计上采用轻量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降低了车辆自重,提高了能效;从刹车能量回收、列车牵引、车站空调等方面全方位应用绿色低碳节能工艺,应用飞轮复合储能、永磁牵引、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技术,节电降碳,实现了“一边省、一边产”。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是国家近年来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地铁6号线在横云山路站设置屋面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约为477千瓦,供给车站照明、空调、电扶梯等车站所有低压用电负荷,即发即用进而实现地铁供电节能降耗的目的。在抓马山车辆基地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则供给停车棚车辆充电使用。经测算,地铁6号线一期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0.85兆瓦,可实现每年节电94万度,减排二氧化碳937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青岛地铁首创“中压逆变+飞轮”的复合储能技术,也在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落地实施,预计年可节约电量650万度,节省电费约468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500吨。
作为地铁列车的“心脏”,牵引系统为列车提供动力之源,是地铁车辆的核心关键系统。地铁6号线一期开展永磁牵引列车验证和应用,永磁牵引系统列车具有高效率、高性能、低噪音、低维护成本、过载能力强等优点,可有效降低牵引能耗。同时,永磁牵引系统再生效率高,反馈电网的能量更多。目前已上线两列车,节能率预计将达到20%以上,后续将在三期线路全面推广。
2028年年底,可实现“节电30%、降碳40%”
科技引领、绿智赋能。青岛地铁坚持智能智慧和绿色低碳协同发展路线,推进绿智深度融合,以绿色示范行动推动绿色转型。
2022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同年,青岛地铁发布《青岛地铁绿色城轨实施方案》和《青岛地铁绿色城轨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确定2028年建成世界一流绿色地铁目标,示范工程创建筹备由此开启。
两年来,青岛地铁以创新节能技术为核心、以智慧化为手段,依托既有运营线路和三期在建线路,从“点”“线”“网”三个层级挖掘全线网示范应用六大类、绿色低碳技术52项,“全线网、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绿色线网示范工程创建行动。
此次示范工程创建将围绕“双碳”和“绿色城轨发展”目标,推动先进技术和节能降碳目标的实现,量化未来绿色城轨发展指标,稳步推进绿色城轨达到多项预期目标:线网级绿色技术占比80%以上,绿色建造占比稳步提升,三期新建车站建筑规模相对于既有线建筑规模降低5%以上;绿色装备应用全面推广,寻求绿色清洁能源替代、智慧化和数字化水平稳步推进;三期新建场段和既有场段具备可开发条件的屋面和场地光伏发电覆盖率达到100%;完成青岛地铁企业级绿色城轨标准体系建设。
随着示范项目的实施,青岛地铁将形成绿色低碳“1-3-3-5-6”发展战略,即高品质建造1个绿色建筑三星级控制中心、打造3个绿色场段、研究3套绿色装备体系、创建不低于5条绿色线路、开发6个基于云平台的线网级系统。预计至2027年年底,青岛地铁通过既有线路智能化升级和三期线路全面开展智慧、绿色地铁建设,全线网可实现年节电约2亿度、降碳20.5万吨,年均节约成本8亿元。到2028年年底,青岛地铁将实现“节电30%、降碳40%”绿色城轨发展的近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