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齐河县是该德州市唯一的沿黄县,与山东省会济南隔黄河相望。近年来,齐河县依托沿黄区位优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牵引,锚定“建设享誉全国文旅强县”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山”兼得的发展路子。
纵观齐河县的文旅产业发展,是一场厚植生态优势、立足人文资源实现“从无到有”向“有中生优”的文旅蝶变。
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在齐河县,绵延63公里的黄河故道滋养着这方水土。辖区内河流、林海、湿地、沙湖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安德湖、玉带湖、生态湿地等水域面积近3万亩,其中,黄河水乡国家湿地位于度假区南端,湿地内各类动植物达300余种,青头潜鸭、大天鹅、东方白鹳等数十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此栖居。
变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2008年,借势黄河北展区全面解禁,齐河县以黄河国际生态城为平台,重点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做文章,按照“三分之一水面、三分之一绿化、三分之一建设”的思路,高标准编制生态城总体规划及生态景观、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通过招引重大文旅项目,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推动科学开发。
从2011年海洋极地世界建成,到梦幻世界、水上世界、动物王国、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营,再到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齐州国际大酒店等大项目的接踵落地,黄河国际生态城实现从“一个项目、一条路”到“一个集群、一大板块”的华丽嬗变。
龙头带动引领全域突破。乘着“两河牵手”的东风,齐河县以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挖掘特有的黄河文化,将乡村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线路。
位于德州市“两河牵手”工程八个景观节点最南端的马集镇,以“农文旅结合”为方向,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康养、亲子休闲、研学旅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黄河第一驿站”项目。“修宽了路、建好了广场,人气渐旺。”马集镇副镇长黄全胜说,得益于硬件改善,潘庄村村集体收入显著提升。
同样位于“两河牵手”沿线的赵官镇,发挥临近黄河、坑塘较多的优势,以董寺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引领,种植莲藕500余亩、黄河大米100余亩;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套养小龙虾400余亩、黄河鲤鱼100余亩、甲鱼40余亩,带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该村与旅游开发公司签订30套民宿改造合同,并对董寺小学进行改造提升,打造集文化传承、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为一体的研学教育基地。
推动农旅结合,齐河县深入打造特色本土品牌,让乡间“好物”变成了热销“香物”。“我们整合本地黄河鲤鱼、黄河大米、空心挂面等特色农产品,打造‘黄河味道·齐河区域’文旅商品品牌,涵盖文旅商品200余种,进一步推进农文旅融合,走出乡村振兴共富路。”齐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旅游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柴延峰介绍说。
大河孕育文明,流淌数千年。齐河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黄河文化内涵,着力集中推出可观看、可参与、可带走的文化体验,先后打造黄河生态文化、黄河安澜研学等10余条主题线路,举办“黄河大集”“村村有好戏”等民俗节会,建成50余家“山东手造”展销中心、非遗工坊,通过文旅融合蓄足乡村振兴新动能。
目前,齐河全县拥有国家A级景区13家,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超过76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0.63%。(康石磊 孙淑怡 范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