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药文化与时代的融合,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体现,更是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近日,山东省德州市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图片展。2025年1月份,为期3个月的“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图片展将在德州市博物馆举行,该展是由国家博物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德州市联合举办的大型中医药展览,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线,展现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理念的中医药文化体系,并嵌入德州市中医药发展及近年来取得工作成效等内容。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创新实施“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有”行动,开展中医药五大主题活动,建设“北京名中医德州工作站”,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德州市重点保障县级中医院服务能力提升、深化“三有”行动、“中医馆”“中医阁”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特色人才培养、中医医院科研创新等重大工程项目。强化医保政策支持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提高中药饮片和中医诊疗技术报销比例,降低中医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实施中西医“同病同效同分值”付费,支持国家、省中医重点专科发展,全省率先出台扶持民间中医发展的医保政策,将“拔罐疗法”和“刮痧治疗”等中医优势技术纳入医保支付,遴选21个中医病种、113家定点医院纳入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范围。
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拥有中医医院24家,其中公立中医医院13家(三甲1家、二甲12家),床位共4659张。各县(市、区)政府办中医医院全覆盖,各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设置中医科。公立中医医院持续加强标准化建设,健全感染性疾病科、老年病科、康复科和治未病科,全面推行“五个全科化”。各县级中医医院全面建设“两专科一中心”,9家达到电子病历4级水平,9家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各县(市、区)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12个,各乡镇(街道)有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医药服务。
德州市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之路,开展“中医药文化+中医医疗服务”的新模式,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共建成精品国医堂54家、中医特色卫生院34家、中医阁720家,基层中医药文化氛围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开展中医药5大主题活动:中医药特色疗法优势技术“四送四进四提升”活动、中医药健康义诊“双百”活动、中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文化宣讲“双百”活动、中医药助力基层康复“双百”活动和中医膏方节活动。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服务群众7万多人次,让广大群众通过沉浸式体验,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独特作用。不断丰富中医药文化宣传形式,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服务月”、《中医药法》宣讲、中医夜市等群众体验性活动。挖掘、遴选、申报市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级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德州“痔漏”疗法等15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特色疗法及优势技术在传统医药类项目中榜上有名。联合教育部门建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18所,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健康教育公益月活动,邀请省、市级中医药专家走进中小学校园开展中医义诊、科普活动,有力提升青少年中医药文化认知度。
前不久,“北京名中医德州工作站”成立。德城区市民魏明长期受过敏体质的困扰,表现为频繁打喷嚏、眼干痒、耳鸣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触发哮喘,始终未能找到有效办法解决。偶然的机会,魏明从德州市中医院公众号上看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志旭教授定期来院坐诊,他抓紧前去就诊,开始接受中医的调理。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他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哮喘发作次数也大大降低。每周多位北京名中医前来工作站坐诊,极大方便了德州市民。“北京名中医德州工作站”经过两个月的运行,截至目前,各位专家的看诊数量约120人次,复诊率近60%。同时,借助专家力量,带动了德州市中医院诊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德州市将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为契机,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发展宗旨,全力推动中医药人才水平提升、服务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提升。下一步,还将开展‘中医药传承推广提升年’活动,实施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行动、基层中医药服务提质扩面行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行动等7项专项行动,更好地满足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德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孔祥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