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办事过程中的填表多、证明繁、跑腿频等痛点堵点,济南市章丘区将创新和探索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服务的“最末端”,依托章丘区数据要素融合赋能平台,打造本地化、特色化服务场景——“村里那些事”,整合高龄津贴、计生奖补、养老保险补缴、生态葬奖补等高频事项,优化形成村务管理、证明盖章、人社民政等领域的简单事、便捷事,通过数据赋能和机制重塑,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让群众办事更省心。
抓牢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大事
“真没想到这么快!”章丘区相公庄街道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彬彬说,以往每年11月开展高龄津贴申报时,需要逐村下发通知、发放申报表、指导填写、收集证明材料,经村级审核后还需往返党建工作区加盖村章,最后再到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审核盖章,费时费力。自从有了线上办理途径,他可以从系统中直接调取符合条件的老人信息,通知村里核实;经过培训后的各村帮代办员网上申报、审核、签章……“原先两个月都完不成的工作,现在两周就能搞定。”张彬彬说。
垛庄镇南明党建工作区副书记张鑫服务的山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村干部年纪大、不善用电脑,为此,他将工作手册内容梳理简化,形成了建档—传照—签字—提交“四步走”明白纸,手把手地教村干部线上操作。“虽然眼下难度不小,但这是大势所趋,给村干部普及好了信息技术、建好资料库,以后就省心了。”
只有抓牢“关键小事”,才能办好“民生大事”。在落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过程中,章丘区聚焦基层群众的身边事、心上事。通过需求调研,该区发现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民在办理计生奖补、最低生活保障金给付等事项时,需要提供身份证等29种证件复印件,填写26类数据92个信息项,由此造成的难、烦、慢,影响了惠民政策落地的效率。
形成“数据湖”提升工作效率
如何让基层群众快速享受到政策红利?章丘区委书记马志勇提出,数字化场景的打造首先是“有用”、“管用”,核心是“用好”、“好用”,要从群众最为迫切的需求、最期望解决的问题、最有获得感的领域入手,打造全过程、全链条、能落地的应用,充分释放数字化变革红利。聚焦“村里那些事”,章丘区依托数据要素融合赋能平台,选取了近40项事项,根据涉及部门业务,推出“卫健、民政、计生、残联、村务、证明”等涉及老百姓的“一系列事”,变纸质表格为电子表单,平台数据自动填报,调取电子证照代替纸质证明材料,加盖电子签章,留存电子档案,群众事项办得又快又好。
过去,基层数据散乱存储等问题突出,部门、镇街、村居都是各管各的,即便是自家的数据“家底”也不规范,甚至有时相互“打架”,摸不清、看不见、用不好。为此,章丘区在省市大数据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建设了数据要素融合赋能平台,汇集治理全区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碰撞校验、返还完善、脱敏加密,形成了“数据湖”,然后分级分权部署到各级平台。
服务无感、数据有温。为了让基层工作人员脱离“表山单海”,让老百姓办事更有获得感,去年以来,章丘区开发一表通核心数字工具,解决基层数据重复低效填报问题。日常填报的表单直接从“数据湖”里“捞”,大部分填报任务到不了社区、村居,数据采集效率提升90%以上。需要审核盖章的民生补贴类6个领域近40项小微事项,通过全省电子证照系统核验,加盖电子签章,实现“表单免填写、证明免提交、盖章免跑腿”,做到“一次办成”,发放效率提升70%以上。
探索村级重大事项线上完成
“数据能跑腿”是因为前期做好了大范围的数据汇集和治理等基础性工程,而跑得通、跑得快,则离不开部门协同和流程重塑。章丘区政府信息中心副主任董传龙解释。
过去,因为核查和存档等要求,纸质证明材料和申请表单、签字盖章等环节必不可少,章丘区大数据局会同审批、人社、民政、卫健等部门专门研究如何砍材料、减证明,系统性、结构性重塑办事流程,为基层减负、给群众方便、促政策落地。
为了规范村级重大事项,章丘区官庄街道实行“五步议事法”,像出租资源、建设项目等大事,“村两委”提议后,党建工作区把关,街道审核签字,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才能实施。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坦言:“流程很规范,但效率不高,今天找这个,明天等那个,遛细了腿、磨破了嘴。”即便如此,仍有个别村干部“钻空子”,在层层审核后的纸质材料空白处偷偷“加料”。官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韩云波说:“现在搬到了线上,问题迎刃而解,也不用跑腿了,每个环节留痕,能溯源追责。目前正在探索村级重大事项全部线上完成。”
“推动村级尽快与数字化轨道对接不可能一蹴而就,受制于传统习惯、人才匮乏、上下认同等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字化手段、工具一层层剥茧、一条条捋顺、一点点对接磨合,所以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董传龙认为,随着村干部感受到数字化的便利,线上办事的畏难情绪会逐步消除,用好数字工具是为基层减负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