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 :奋力建强孔孟之乡高素质教师队伍-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4/19 09:46:24
来源:《人民教育》

山东济宁 :奋力建强孔孟之乡高素质教师队伍

字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在孔孟故里的文化厚土上,山东省济宁市以“为每个孩子提供有生命力的教育”为使命,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市战略的核心支点,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构建“师德筑基、机制赋能、生态涵养”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三全四德”构筑师道精神坐标

  济宁市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探索打造了“三全四德”师德师风建设模式,引导教师在文化浸润中溯师源、悟师道、弘师德。

  “三全”:全员育师德。注重师德师风养成,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实现学习教育全覆盖,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组建市县师德宣讲团,以“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为主题,广泛开展“深耕教坛勤奋敬业”“师德为先、雁队前行”等师德宣讲活动,激励广大教师争做师德师风建设的表率,规范从教行为。全程育师德。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在职教师重温教师誓词和退休教师荣休仪式等全周期师德培育体系,新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日常培训必修师德内容,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全方位育师德。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管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各环节,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审、年度考核、评先树优等工作中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党课、主题党日活动、教师例会等载体,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宣传,引导广大教师从“被感动”到“见行动”。

  “四德”:学习明德。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教师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系统化、常态化,组建“习语润儒乡”校长教师宣讲团在中小学校宣讲。开发12个儒家文化为主的师德现场教学点,建设30处师德师风涵养基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联盟”线上培训活动,已辐射12省份52个城市324所学校。活动育德。以师德教育、主题征文、警示教育、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为抓手,强化载体支撑,丰富师德教育内容,示范带动市县校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先后开展了教师“开学第一课”师德教育、“党建铸师魂 文化润师心”师德师风主题征文、“依法规范执教”师德警示教育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规则立德。强化法律规则、职业规范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法治和纪律教育,让教师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指标,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在省内率先建立师德师风“码上监督”平台,落实校领导和教师“双责任、双签字、双问责”机制,开发使用“人脸识别”执法系统严查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典型树德。充分发挥师德模范引领作用,开展“榜样在身边”师德选树活动,评选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学校、优秀团队、优秀案例,弘扬育人精神,讴歌师德典范,厚植道德土壤。在微信端推出“济宁教师风采”和“济宁教师说”系列栏目,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良好局面。

  二、“引、育、用、评”赋能队伍高质量发展

  济宁市探索建立“引、育、用、评”四维联动的创新机制,统筹推进人才政策、能力提升、队伍管理和评价创新等全方位改革,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专业素养、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一是改革教师准入制度,构建精准引才新机制。拓宽教育人才招引渠道,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优才计划、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安置等 “1+N”人才招引体系有序补充教师。在师范类高校设立“济宁市教育人才工作站”,畅通校地人才引育绿色通道。创新实施“先面试、后笔试”形式,把真正懂教育、会讲课、有潜力的优秀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近两年教师队伍年龄及学历结构明显改善。

  二是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打造进阶培育新范式。创新实施教师队伍“365”培养体系,推动“教科研 训”一体化赋能教师发展。建立市县校3级联动机制,创新课堂常规、学生管理、课题研究、高端培训、跟岗研修、入校指导6大成长路径,实施新任教师“青蓝工 程”、青年教师“琢玉工程”、管理干部“培优工程”、 省市名师“雁阵工程”、教育名家“领航工程”5大工程,积极打造“新任—新秀—骨干—名师—名家”梯次成长链。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并定期开展任期考核,着力建强专业发展人才队伍。

  三是推进教师均衡配置,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建立“教师跨县交流、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挂职、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支教”四项制度,打破“一校定终身”,校长、教师每年交流轮岗4000余人次,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积极应对人口变化,有序推进农村“小、散、弱”学校撤并,2022年以来整合小规模学校395所,4839名教师县域内统筹调配。创新“县管校聘+走教制度”,成立教育集团和办学联盟,实现城乡强弱互补和先进理念、优质资源、有效成果共享。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组建名师团队到湖区、滩区、山区的薄弱学校开展送课活动。

  四是深化教师科学评价,激发队伍建设新动能。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建立注重师德师风表现、教育教学质量、立德树人成效、课时工作量等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探索运用“讲评结合”模式树立起重一线、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评聘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评审结果对外公开公示。打破“职称终身制”,实行 “一年一聘,动态管理”,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任。教师队伍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三、“生态涵养”厚植人才扎根沃土

  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济宁市不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提升教师待遇,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聚力构建教师成长的“热带雨林式”生态,让“人民教师无上光荣” 观念深入人心。

  给荣誉。建立名师孵化通道,积极为全市优秀教育人才申报各类荣誉表彰,树立标杆模范。先后有21人分别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79人分别入选教育部、省教育厅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024年,4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75名教师荣获省优师、省特级教师、齐鲁教育名家等称号。每年教师节期间开展“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让教师的荣光在最高处闪耀。

  优待遇。优化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把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比例提高到70%及以上;建立动态调整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机制。提升人才服务质量,落实教师免费乘坐公交、游览景区、定期健康查体等优待政策,教师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教师解难题、送服务、送关怀。

  减负担。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加重中小学教师负担专项整治,发布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从源头上控制“进校园”活动的数量、次数和时长;建立健全审批机制,进校园活动事项经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并列入白名单后方可实施;实行常态化监测,把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坚持定期督导与长期监管相结合,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明显减轻。

  教师队伍建设既是系统工程,更是文化工程。当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文化基因深度交融,当制度创新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教师这个古老职业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未来,济宁市将继续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 “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愈加深厚坚实。(王洪正)

【纠错】 【责任编辑:张晓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