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9时许,山东省滕州市东郭中心卫生院前已排起长队。42岁的王新国身着白大褂,指尖轻按在患者手腕,正专注地为这位因长期伏案而腰椎劳损的邻村村民把脉诊疗。谁能想到,如今备受患者信赖的他,几年前还在数控机械行业忙碌,与扳手、螺丝钉为伴。
“迟来”的人生圆梦
2018年9月,一辆载着铺盖卷的私家车停在了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门口。王新国背着双肩包下车时,与同时入学的十七八岁学生站在一起,显得有些“违和”。爱人临走时摇下车窗叮嘱:“安心读书,别惦记家里。”他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不知这一步该不该走。
这一年,王新国通过高职单招考试,成了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大一学生。而此时35岁的他,儿子已经是一名初中生。
时间退回到20年前。1998年,15岁的王新国考入山东中医药学校,并于2002年中专毕业。本该踏上从医路的他,转身扎进了数控机床车间。父母残疾,家里还有个双胞胎弟弟,作为长子,他需要一份“来钱快”的工作。从拧螺丝钉开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这一干就是二十年,他硬生生从学徒熬成了技术骨干,年纪轻轻就拿上了月薪过万的工资。
但深夜加完班,王新国常常发呆。一想到昔日的中专同学,有的成了院长,有的成了名医,他时常羡慕,“当初如果我也从医该多好呀!”这份遗憾和不甘在心里不断发酵,最终促使他在2018年做出惊人的决定:我要读大学。
这一准备就是一年。上班休息时间,王新国拿出书翻看,回到家更多时间也是对着书本。终于有一天,爱人好奇地问道:“你想干吗?”王新国这才把心里的秘密说了出来:“不想干了,想辞职考大学试试。”
“能考上吗?”刚开始,王新国的爱人也是半信半疑,直到有一天收到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她才放了心。
得知女婿的想法,岳父岳母也鼓励道:“去上学吧,家里面有我们帮衬。”
直到开学第一天,看到家人离去的背影,王新国才坚定了内心想法: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一定不能浪费时间。
“比高考还拼命”的三年
校园里,王新国是坐在教室第一排的“大龄学生”。宿舍8个人,小的十七八岁,大的也不过二十岁,都亲切地喊他“大哥”。学校有些年轻教师也这么叫他。很多人没想到,这位“大哥”学起来竟那么刻苦。
从早上跑操到晚上熄灯,三年间他一堂课都没落过,95%以上的时间都用于学习。没上过高中的他,面对英语犹如看“天书”,却靠着硬啃单词和熟背十几篇英语作文通过了考试。
而他的专业课几乎都得满分。靠着对家人的承诺和对知识的渴望,课余时间他大多泡在图书馆研读《伤寒杂病论》,大学三年专业成绩始终保持在前两名,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其间,王新国还通过成人自考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目前已取得本科毕业证。
2021年,在枣庄滕州市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这场高手如云的激烈角逐中,六七百人怀揣梦想同场竞技。王新国凭借扎实的学识,在笔试环节取得了第一名。在随后的综合评定环节,他持续发力,以综合成绩第二名成功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顺利入职东郭中心卫生院。
银针代替了螺丝钉
2021年,38岁的王新国真正成了一名大夫。
如今,王新国一天能接诊30多名病人,忙的时候,清晨上班前办公室门前就排起长队。无论是患者颈肩腰腿疼、感冒发烧咳嗽,还是月经不调,他都运用中医特色疗法诊疗,不少外地病患也慕名而来。
四年来,凭借在中医学里的深耕,王新国创造了不少康复奇迹。
有一位来自邻村的患者,因脑中风落下残疾,只能依靠轮椅行动,生活极为不便。王新国接诊后,精心规划治疗方案,经过两个疗程的悉心治疗,这位患者竟奇迹般地恢复了行动能力,如今已能自如下地干活,重拾生活的信心与活力。
还有一位市区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尤其是在夜间,疼痛常常加剧,频繁疼醒,苦不堪言。王新国深入钻研病情,依据《伤寒杂病论》中“子时1-3点肝经主时”的经典理论,为患者精准开具药方。令人惊喜的是,患者服用五服药后,夜间疼痛症状显著减轻,终于能睡上安稳觉。
谈及这些诊疗经历,王新国医生难掩自豪,他坦言:“作为医生,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诊疗手段帮助病患逐步恢复身体机能,重新拥抱健康生活,就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了。”
4月14日,一则喜讯传来,王新国成功入选2025年度省级中医药特色疗法基层推广师资骨干人员名单。这一荣誉是对他过往专业能力的认可,更开启了他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接下来,我将参与集中培训,汲取前沿知识与多元经验,进一步提升自我。”王新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