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破圈”发展的密码-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4/24 17:56:36
来源:沂源县委宣传部

沂源“破圈”发展的密码

字体:

  暮春时节,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汇泉桃花岛景区内,第三十一届汇泉桃花节与首届沂河源敬水节同步启幕。少年采水、五谷播撒等传统仪式与现代艺术交融。这场融合古老民俗与现代创意的文化盛事,恰是沂源县“破圈”发展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沂源县在工业转型、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2025年一季度,沂源经济运行呈现“开局有力、稳中有升”态势,其中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

  工业制造“智”变“质”升

  在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317车间,各种生产设备正在有序运行,车间于2016年投入使用。该车间实现了从中药提取,到投料、生产、包装等全流程智能化生产,以前需要两百多人,现在只需要40多人即可。

  瑞阳制药公司葛根汤控制中心

  据瑞阳制药公司副总裁吴乃森介绍,车间配备连续上料低温真空干燥、智能化物料转运等自动化生产设备22套,并通过DCS系统进行集中控制,优化调配设备运行状态,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走进淄博卓意玻纤材料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机械臂精准舞动,智能物流系统有序运转。“这条年产8万吨ECER玻璃纤维生产线,机器人智能系统占比达80%,实现了废气超低排放、污水零回用。”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沂源,像卓意这样的工业转型故事并非孤例。沂源先天条件并不优越,却培育出6家上市企业和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根据官方统计,2024年沂源实现GDP379.1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新医药、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达191.47亿元和131.5亿元,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双引擎”。

  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国内首条一级耐水药用玻璃瓶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25.31亿元。

  工人正在密切监控生产过程

  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

  燕崖镇下龙巷村的樱桃大棚内,红艳艳的樱桃挂满枝头。下龙巷村党支部领办全民参股的“樱树之缘合作社”,整合扶贫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500余万元,发展樱桃大棚100亩,建成高标准樱桃温室大棚20个,温湿双控大棚4个,带动周边群众新发展樱桃种植500亩,合作社实现向周边村集体分红40万元。

  在沂源,像下龙巷这样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共有32个,覆盖全县46.8%的村庄。

  当地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推动“小田变大田”,发展数字农业,构建富锶农产品全产业链。目前,全县70万亩林果中,苹果种植面积达32万亩。

  蓝莓长势喜人

  燕崖镇南北安乐村的蓝莓种植基地,32个高标准温室大棚整齐排列,采用无土栽培和智能水肥系统,蓝莓糖度最高达16.9%,是普通品种的两倍。“项目带动两村集体年增收45万元,解决长期就业50人。”南安乐村齐鲁石化省派“第一书记”伊庆国介绍道。

  文旅融合的“多元变现”

  桃花岛艺术馆群是沂源文旅融合的典范。这里将乡村老旧房屋改造为文学馆、艺术馆,刘玉堂文学馆、李心田文学馆等十余处文化场馆散布村中,实现了“艺术活化乡村”。运营方负责人介绍:“我们保留了建筑外观的乡土特色,内部植入现代艺术元素,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在五星级旅游民宿“海棠小院”,传统石墙与现代玻璃幕墙相映成趣,壁炉、钢琴等设施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2024年,沂源新增两家五星级旅游民宿,带动全县旅游收入增长35%。“登泰山,国泰民安;来沂源,风调雨顺”的文旅品牌日渐响亮。

  在龙湾水乡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文旅融合带来新的增长点。2024年“五一”期间,片区借势淄博烧烤热度,日均吸引游客2万余人;冬季打造的“沁雪园”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今年,投资750万元的水上漂流项目即将投入使用,预计年收入500余万元。

  山区小县的“大城雄心”

  从地图上看,沂源地处鲁中腹地,群山环绕。随着临临高速等干线通车,“四好农村路”达1900公里。

  “小体量也能为全市作出大贡献。”在今年全县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张涛的讲话掷地有声。

  在淄博市乡村振兴学院,一场“新农人”培训正在进行。学院创新“1+12+N”实训模式,已培养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500余名。

  行走在沂源大地,从智能化的工业车间到科技感十足的农业大棚,从艺术气息浓郁的乡村民宿到人流如织的文旅景区,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共生。

  正如沂河之水奔流不息,沂源的发展故事还在续写。

【纠错】 【责任编辑:杨曼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