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3日),全省效益河湖建设现场会在枣庄召开。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枣庄翼云湖、岩马湖等效益河湖建设情况,调研位于山亭区的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总结交流效益河湖建设成效,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走深走实。
山东河湖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全省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河湖面貌焕然一新。如何让良好的水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山东省创新开展效益河湖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效益河湖评价体系,设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大类32项评价指标。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农业产品发展型”“滨水产业促进型”“多产业融合型”等推动河湖价值转化的成功路径,努力把河湖生态“颜值”转换为经济“价值”。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效益河湖试点65个,沿线打造滨水公园226处、亲水平台484个,带动510个项目落地,惠及河湖周边群众630多万人。
效益河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今年山东省将依托河湖长制,建立效益河湖建设协调机制,完善河湖生态价值评价体系,加快推进河湖生态价值转化途径的创新实践,依托各地河湖资源,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河湖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共赢”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同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权益挂钩,创新“河湖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支持项目主体以未来收益为依据获得贷款,实现经济可持续、生态能保护的良性循环。(记者 方垒)(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