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山东省临沂市委党史研究院派驻莒南县岭泉镇马棚官庄村第一书记刘军沿着饮马河堤,边走边考虑着最新的研学路线。经过莒南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综合治理后,马棚官庄村三条河流水质清澈,河道两岸杨柳依依,百草丰茂点缀林间,俨然一幅江南山水画。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刘军在推荐研学路线时,不仅能凭借村里的红色资源推出红色路线,更因地制宜推出农耕实践体验及生态体验路线。
莒南县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20世纪40年代,莒南县便开始整山治水,被誉为“山东水库之母”的石泉湖水库开工建设。石泉湖村是莒南县城北郊的一个小山村,该村三面环山,当时仅有28户123口人,村民不仅缺衣少食,连基本的生活用水都很缺乏。为改变用水困难的状况,石泉湖村村民修建了水库,使80%的土地变成了水浇田,获得农业丰收。同时封山造林800亩,栽种果树8000棵,使石泉湖村变成了富饶村。
现在,莒南全县有180多座水库、300余条河流、2300多个塘坝,都是莒南人民战天斗地、整山治水留下的宝贵财富。
“莒南县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三级联动,实施四水共治,累计协调争取资金30亿元,接续实施了西水东调、三库串联等一大批水利项目,重点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促进水循环、弘扬水文化,通过做好这四篇文章充分挖掘现代水网综合效益,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和一、二、三产全面振兴。”莒南县委副书记马其超对记者说。
“马棚官庄村是岭泉镇龙马河畔田园片区8个村子中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最明显的村子。依托红色资源和好生态,马棚官庄村启动研学项目,去年共有3000多名学生参与研学,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的收入。”岭泉镇党委书记王兰洁说,“环境好了,我们又招引来两个高效农业项目,农业灌溉也更方便了,仅通过做好‘水文章’,马棚官庄村村民每年户均增收1000元。”
将好生态转化为经济效益这笔账,莒南县还有其他算法。在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施工现场,一条从莒南县西部一直延伸到东部钢铁基地的管网正在铺设。“这条全长60千米的西水东调管网打通后,将形成一条年利用再生水5100万立方米的横向再生水网,充分满足城区及东部缺水产业区用水需求。”莒南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代玉欣介绍,2023年,莒南县以创建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为契机,投资4.5亿元实施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该项目包括供水工程和湿地工程两部分,生活污水先经3座污水处理厂(其中一座在建)处理,再经湿地净化后,被管网输送到钢铁基地,解决企业用水难题。此外,还修复及扩建鸡龙河、龙王河、绣针河流域人工湿地共计674亩,并在这些流域分别建设再生水泵站,铺设输水管网。“生活污水处理后不用也是白白流掉,但如果将再生水供给工业企业,不仅缓解企业用水难的困境,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代玉欣说,项目建成后可有效减少工业新鲜水取水用量,极大地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除了合理规划水资源的用处,如何精准调配水资源,让水在“适当的时候”按照“适当的水量和水质”到达“适当的地方”,则需要数字孪生平台的科学调度。“比如莒南县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平台,能够建立起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基于‘三道防线’数据,通过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洪水演进专业模型,对重要水库开展极端情况推演,动态分析洪水影响范围、人员受灾和社会危害程度,反向推演水库限制运用条件、限泄能力要求,实现大型水库陡山水库、中型水库石泉湖水库和相邸水库溃坝淹没动态预演、人员转移路线预演、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数据上图预演,为区域防洪调度指挥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莒南县水利局运行管理服务股股长徐飞介绍,以重点水利工程智慧化改造为契机,在陡山水库至石泉湖水库水系连通、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鲁沟河综合治理、青口河治理二期等项目中都推行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搭建数字化场景、开展智慧化模拟、作出精准化决策,构建了“1211”数字孪生水利体系。
莒南县通过整山治水,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科学调配与利用,不仅让莒南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换来如今北方“赛江南”的景象。“生态效益逐渐显现,经济效益也有所突破。根据前期的统计,今年研学规模有望突破10000名学生,将为村集体和片区带来更多收益,让村民充分感受水带来的财富。”刘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