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既是我国对虾产业种业创新的里程碑事件,更是山东落实‘农业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平台有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渔业产业安全,让我国对虾种业在国际舞台更具话语权。”……
4月19日,2025年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暨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启动仪式,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举行。当餐桌美味被摆在学术场合的焦点位置,这场活动在产业层面的意义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销量最大的单一品种,对虾全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这其中,单单一个对虾种苗产业的规模就达到百亿级。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对虾种源长期依赖进口,国内育种技术差、产业集中度低等窘迫问题突出。
“一对进口种虾要800至1000元,国内企业每年进口种虾的总金额高达上亿美元。”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皓说,国内养殖企业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良种培育,但单打独斗的效果并不好。
活动当天启动运营的国家对虾联合育种平台有望改变以上局面。该平台由政府和企业联合出资设立,整合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协会等多方力量,构建从“实验室”到“示范田”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聚焦对虾种源核心技术攻关。
借助该平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洋博士等人,利用全基因组选育技术选育出了抗菌能力强、成活率高的“广泰2号”对虾种苗,成为平台启动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对虾新品种。“我们在二楼有专门的基因编辑室,通过显微注射把需要编辑的基因敲除掉,这样的操作已经完全能实现了。”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滨州对虾成为继沾化冬枣后又一个被写入的“滨州名片”。产业发展,标准先行。2022年至今,渤海水产已牵头起草对虾相关团体标准3个、地方标准4个。标准的发布,使滨州的对虾产业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向科技驱动的跨越,为健康食品与可持续对虾养殖提供了范例,同时也展现了对虾养殖的标准化、科技化的现代发展路径。
作为“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的滨州,近年来推动对虾产业由“一只虾”牵出“一条链”,先后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虾品种4个,年产对虾16万吨,占全省的60%,产品远销日韩国家和欧美地区。上述平台的启动运营,让滨州一跃成为国内对虾种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