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细播种到高效灌溉,从科学施肥到田间智能管理……越来越多“数智动能”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让农户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黄河水通过智能管网润泽良田,无人机守护水脉安澜,农民指尖轻点迎来丰收……黄河岸边,传统种植正焕发新生。
晨光之中,白鹇起舞;绿林深处,灵鹿跳跃……科技绘就自然保护区高精度“生态地图”,人与自然的“智能互联”。
一直以来,中国联通以新质生产力助力现代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智慧赋能不仅是助推建设农业强国的有力举措,更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石。
5G+AI,“大国粮仓”的智能“营养师”
春耕时节,在联通数智技术助力下,农业生产不仅处处“科技范”,更充实了“含绿量”。
济宁5G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对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不仅导致土壤污染,而且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济宁市梁山县、汶上县,中国联通利用联通元景大模型平台,把农业、气象、市场等多源数据整合起来,构建了玉米大豆全生命周期种植模型。该模型能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养分含量,用算法模型给出超合理的施肥建议,就像给农田配了个“营养师”,让施肥管理变得又精准又省心,还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数据显示,应用5G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搭配云端算法,动态调整灌溉策略后,玉米和大豆种植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提升了30%,亩均节水15吨,成为“节水又增产”的双赢妙招。
病虫害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极易引发农药滥用。山东联通充分利用AI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分析病虫害发生规律,AI提前14天预警玉米螟、大豆锈病等风险,指导农户精准施药,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5%。同时,无人机航拍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作物缺素、倒伏等问题,准确率高达95%。这就像是给农田配了个“预言家”,让农民伯伯心里更有底。
“智慧春灌”,让黄河灌区从“大水漫灌”到“精量滴灌”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黄河是灌区农业的命脉,但也易引发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通过引入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聊城联通技术专家与灌区工作人员共同探讨智慧春灌
在聊城位山灌区,山东联通以5G、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数字孪生灌区体系,数字孪生系统通过三维仿真推演春灌路径,结合水动力模型精确计算灌溉需求,生成最优配水方案。智能闸门根据指令自动启闭,黄河水通过地下管网实现精准滴灌,农户刷卡操作即可完成灌溉。“浇地就像点外卖,省钱省力还增产。”种粮大户王玉宝真切感叹。目前数字孪生灌区体系已实现百亩地灌溉成本从万元降至6000元,周期由15天压缩至5天。
在东营垦利区五七灌区,智能应用系统整合灌溉决策、灾害防御等六大业务,实现“一屏全览、一键调度”。墒情监测站、智能泵站等设施的联动,推动灌区管理从“人海战术”迈向“数据驱动”。
不只是用好水利,更要护好水生态,在位山灌区268公里主干渠沿线,5G无人机定时巡检,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监控渠道安全。山东联通搭建的数字化巡检平台可自动识别渗漏、淤堵等隐患,累计处理问题30余起,为输水安全加上“科技锁”。
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交织成神州大地上一幅幅美好图景。中国联通将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聚焦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王欢 金丹 张婷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