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河港口科技创新的赛道上,龙拱港凭借《基于数字孪生系统的内河智慧化港口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脱颖而出,一举摘得大赛一等奖。这份荣誉背后,是龙拱港打破内河港口发展老路子,用技术创新、模式升级和战略规划,蹚出一条智慧港口新赛道的生动实践。在新兖铁路与京杭运河交汇处,这座港口正为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数智赋能 技术革新驱动内河港口发展方式转型
过去,内河港口普遍存在装卸效率低、设备连不上网、安全隐患多等问题。龙拱港大胆创新,利用5G、数字孪生、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采用国产化方案打造生产全要素数字孪生、港口作业自动化、安全管控智能化3大典型应用场景,实现港口生产运营的全面感知、广泛互联、自主装卸、全面可视、高度共享、智能管控,解决了内河码头装卸工艺落后、设备互联程度低、生产风险隐患大等痛点问题。
数字孪生系统作为龙拱港智慧化建设的“神经中枢”,通过实时采集港口设备运行数据、货物运输轨迹、船舶调度信息,构建起物理港口的虚拟镜像。这一系统不仅实现了对港口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测,更通过数据算法模型对作业流程进行智能优化。面对复杂作业场景,系统自动规划最优调度路径。这种虚实交互的智慧运营模式,将传统内河港口的经验驱动管理转变为数据驱动决策,推动行业向智能化发展阶段跃迁。
技术升级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龙拱港通过自动化设备的规模化应用,与传统内河港口相比,人员配置降低60%以上,集装箱堆场实现全流程自动化,装卸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80%,安全事故降低95%以上,实现了运营效率与绿色发展的双重突破。这些数据背后,是新质生产力替代传统要素驱动的典型范式,更是龙拱港引领内河港口技术革新、构建竞争新优势的有力佐证。
模式突破 多式联运激活内河航运发展新动能
龙拱港构建的“公转水”“铁转水”多式联运模式,与长江、瓦日铁路交织成三横一纵的“丰”字形物流网络,打破了内河港口的地域限制,实现了通江达海、辐射全国、联通欧亚的战略布局。这一立体交通网络不仅拓展了龙拱港的经济腹地,更将其打造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关键节点,形成内河航运与国际物流的有机衔接。
“一单制”产品作为龙拱港多式联运模式的创新实践,通过整合公路、铁路、水运全链条资源,构建起“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体系。客户凭借单一单据即可完成货物从起运地到目的地的全流程运输,有效解决了多式联运中手续繁琐、信息不畅的痛点。不难看出,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等成为内河航运提升的关键词,这一模式通过标准化流程设计,显著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增强了龙拱港在现代物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龙拱港开通的冷链外贸铁路通道,给济宁特色农产品出口开辟了新路。以金乡大蒜为例,其大蒜原有出口模式主要是直接通过汽车运至青岛港出海。龙拱港积极响应国家“公转铁”政策,积极构建绿色、高效物流运输体系,联合国铁济南局、山东港口集团、青岛中远海、中集世联达领鲜青岛分公司等多方力量,共同攻克业务瓶颈,成功打通了龙拱港专用线到黄岛站的铁路线路,开辟新的业务通道,让大蒜能够通过铁路运输至黄岛站,进而对接海运出口。
这一通道的启用,既推动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为龙拱港参与全球物流竞争提供了差异化优势,彰显了内河港口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外贸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战略引领 港城融合塑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龙拱港以“铁水联运贯通动脉、海关贸易链接全球、精益管理提质增效、矿港融合协同共生”为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江北最大内河智慧化集装箱示范港的目标。这一战略定位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融合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规划,既着眼于当前的技术优势与区位条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了战略空间,为龙拱港在激烈的港口竞争中指明了清晰的发展路径。
从2023年的12万标箱到2024年突破22.9万标箱,龙拱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跨越式增长,直观展现了其战略实施的显著成效。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古老运河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的价值重估,更是龙拱港通过技术创新、模式优化实现能级提升的生动写照。吞吐量的持续攀升,不仅意味着业务规模的扩张,更标志着龙拱港在区域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从节点向枢纽转变。
作为京杭大运河与铁路干线的交汇枢纽,龙拱港通过多式联运网络的辐射效应,构建起“以港兴城、港城联动”的发展格局。港口运营带动了周边物流仓储、装备制造等产业的集聚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转型。
龙拱港获得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是多年坚持创新的结果,更是丈量中国内河航运从“汗水物流”向“智慧物流”进化的刻度。这座智慧港口正以技术、模式和战略为抓手,重新定义内河港口发展模式,为内河航运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丁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