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沾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奏响乡村振兴“丰收曲”-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5/13 16:58:01
来源:滨州市沾化区委宣传部

滨州沾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奏响乡村振兴“丰收曲”

字体:

  近日,走进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2.8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蓬勃生长的小麦、笔直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的沟渠、辛勤劳作的群众,共同绘就出一幅和谐秀美的田园“丰”景图。

  “以前的道路不平坦,灌溉设施也比较老化,一到农忙时候,浇水、收割等都不方便,效率低下。自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大型机械畅通无阻,村民们干起活来省时又省力。”冯家镇李雅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景利说。

  近年来,滨州市沾化区紧紧锚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实施,致力于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设施新格局,为实现粮食增产、农田提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近几年,我镇已建设完成8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在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全面完善,让11.06万亩土地得到了有效保障,为农业稳产高产筑牢了坚实根基。”冯家镇水务交通工作岗主办丁建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冯家镇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不断完善灌溉排水系统,健全配套农田水利设施,累计建设泵站19座、农桥66个,衬砌渠道4.64公里、疏浚沟渠55.55公里、硬化道路125.18公里,不仅提升了农田的抗灾减灾能力,更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提高灌溉效率,泊头镇引入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投资0.36亿元铺设地下节水灌溉管网440公里,覆盖3.86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从过去的70%提升至95%,彻底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为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前这地种啥啥不长,浇一次水盐分又泛上来,现在暗管排盐、节水灌溉,小麦亩产涨了200斤!”在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南韩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村民韩洪勇抓起一把深褐色的土壤,满脸笑意。他脚下的千亩农田,曾是“春种一斗种,秋收半瓢粮”的轻中度盐碱地,如今却蜕变为全区粮食增产的“标杆田”。这一转变,正是下河乡1.48万亩耕地被纳入全国盐碱地综合试点,创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动实践。

  作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核心区,下河乡盐碱化耕地占全域农田近40%,“水缺、盐高、地薄”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大水漫灌压碱,成本高还加剧水资源矛盾;传统排盐方式治标不治本。”乡党委委员、副乡长丁鹏坦言坦言。针对灌溉效率低、土壤返盐快、种植效益差等痛点,下河乡确立“工程改良+科技赋能”双轨路径:一方面实施“渠系焕新”工程,改造老化沟渠、衬砌骨干渠道;另一方面推广暗管排盐、有机肥深施等技术,降低土壤含盐量,让“不毛之地”重焕生机。

  “盐碱地治理是一场持久战。”下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林说,当前仍面临三大难题:潮河引黄水量受限,农业用水缺口超40%;老旧排水沟淤积严重,汛期农田易受涝渍胁迫;节水技术覆盖率低,部分农户仍依赖粗放灌溉。今年以来,下河乡按照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方法,提出“三步走”计划:建设“多水源联调”工程,打通黄河水、雨洪水、再生水互补通道;实施“西水东调”工程,解决乡域东高西地顺循环难得问题;开展“沟渠畅通”行动,清淤疏浚骨干排水沟。今年春,全乡小麦耕地全部完成灌溉。

  高标准农田项目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沾化区将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耕”基。(李秀玲)

【纠错】 【责任编辑:贾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