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大奎山的禾韵(山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花能互补”项目现场,大棚里工人们穿梭在花丛中,熟练地剪花、分拣、包装,将鲜切玫瑰发往全国各地。
今年以来,该项目共实现销售鲜切花300万枝,销售收入500万元。每逢春节、情人节、妇女节等节日,鲜花市场需求旺盛,这里的订单总是供不应求,当天采摘的鲜花上午便销售一空。“我们选择落户淄川区,正是看中了华电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这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禾韵(山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冠兵说。
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产业发展,都亟待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提升,更加强调“链主”的引领,带动产业链的能级跃升。近年来,面对招商引资形势之变,淄川区产业发展也从追求数量和规模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从“粗放式”招商转向靶向发力,从依赖政策优惠转向深耕营商环境,从广招广引升级为精准对接。
“我们充分发挥产业生态、资源禀赋、营商环境等优势,瞄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8个重点产业,锁定120家头部目标企业,主动登门拜访、深入对接洽谈。”淄川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招商二部部长王新功说,在招商过程中,深入研究企业需求,寻找合作契合点,积极探索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引进产业集群的新模式,释放“引进一家,带来一串”的“葡萄串效应”,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填补产业体系空白。
华电(淄博淄川区)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光储氢热”一体化智慧能源基地项目,正是淄川区招大引强的生动缩影。该项目由中国华电集团投资105亿元建设,巧妙利用废弃矿坑、矿井、荒山等资源,打造“光储氢热”一体化智慧能源基地。项目全部达效后,年发绿电42亿千瓦时,届时淄川区75%的电力将由清洁能源替代,实现从依赖煤电、外电向绿电、自供电的重大转变,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20万吨左右。
依托这一龙头项目,淄川区全力实施新能源产业链“101工程”,梯次培育100家左右产业技术配套企业。如今,特变电工、赣锋锂电等一批新能源配套企业纷纷落户,不仅提升了区域经济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更为淄川区的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管理创新、能耗水平降低带来了颠覆性变革,重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淄川区矿井诸多,且井水资源丰富,利用闭坑煤矿建设分布式矿坑水抽水蓄能电站,不仅可以解决废弃矿坑的治理问题,变废为宝,转负为正,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光储氢热”项目负责人郝德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