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吉祥苑社区,一个融合“老有所为”与“幼有所乐”的温情空间正焕发蓬勃生机。社区党委以匠心筑梦志愿服务工作站为阵地,以代际共融为特色,既让退休长者续写人生价值有舞台,又为儿童成长提供第二课堂,更通过志愿服务串联起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绘就“一老一小”幸福生活的生动图景。
从“抱团养老”到“老幼共育”的升级之路
工作站的起源可追溯至2017年,在吉祥苑社区党委的支持下,几位退休老人组建起一支志愿服务队,凭借木工、理发、家电维修等手艺开展邻里互助。近年来,随着街道和社区的培育扶持,这个最初以“抱团养老”为初衷的团队,在服务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1年,街道投入资金对其阵地进行提升改造,增设了“马扎课堂”“木工坊”等儿童活动板块,服务内容从单一的邻里互助拓展至“老幼共育”新模式。2023年,工作站进一步扩容,在吉祥商街新增出入口,成为周边多所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历经七年探索,如今的工作站已发展为拥有30余名固定志愿者、月均服务150余人次的社区服务枢纽,其中老年服务占比55%,儿童实践及亲子活动占比45%,真正实现“银龄带童龄,童龄暖银龄”的“老幼共育”之路。
六大服务模块激活“老幼共学”新生态
工作站创新打造“代际共学”体系,涵盖匠心传承、生活赋能、文化浸润、心理疗愈、安全教育和社区共治六大模块,活动设计充满巧思,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贴近社区居民需求。木工坊里,年近70岁的宁师傅正指导孩子们用打磨好的废旧木料制作鸟窝;快乐厨房中,祖孙搭档包粽子、捏饺子,让传统技艺在指尖流转。“小小修理工”体验日中,孩子们认真听爷爷们讲用电安全及维修小技巧,通过“变废为宝”培养环保意识,年均开展活动20余场。马扎课堂上,老党员用亲身经历讲述红色故事,孩子们则以情景剧形式演绎历史,让记忆变得鲜活。手工疗愈工作坊联合心理咨询师,用创作帮助社区老人儿童舒缓焦虑,累计服务200余人次。
此外,在街道的支持下,工作站创新“公益时间银行”制度,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既可兑换街道长者食堂的餐券,也可给孙辈置换“七彩假期”的活动名额。68岁的退休电工陈师傅就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他每周一三五上午在工作站义务维修家电,累计的服务时长不仅让自己吃上了免费的午餐,还用剩余时长让7岁的小孙子参加了社区“七彩假期”的研学活动。“既能发挥余热帮助街坊,又能让孙子开阔眼界,这个‘时间银行’真是存进了幸福!”陈师傅开心地说。
“双龄共治”创新社区治理模式
工作站首创“双龄共治”制度,让老年志愿者与社区儿童家庭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银龄智慧+一米视角”治理模式,这一机制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春节期间,社区组建了一支由6位老年志愿者和15个家庭组成的“禁燃禁放”志愿巡逻队。这支特殊的队伍形成了独特的“老少搭档”模式,经验丰富的老人们佩戴着醒目的巡检臂章带队巡查,孩子们则带着自己精心绘制的禁燃宣传画册向居民讲解。
随着与山东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等高校深入合作,更多代际共融项目正在孵化。如今,工作站不仅成为链接“一老一小”的情感纽带,更探索出一条“代际互助-协商共治-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特色路径。在这里,银发与童心的相遇,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生命的相互滋养。这个用银发智慧浇灌童心的实践,正在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