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置玻璃原片,加热,冷却……5月16日下午,山东温声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声玻璃”)厂房内,随着电钢化炉运转,一块块普通玻璃便成为强度更大的钢化玻璃。望着有序运转的机械设备,温声玻璃办公室主任陈波喜忧参半,他告诉记者,厂内共有电钢化炉5台、高压釜1台,这些设备虽是特种玻璃企业必要的生产帮手,却也每年用电1000万度以上,算上其他设备,企业年均电费达上千万元。
如何在保障生产的同时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是温声玻璃等企业和济南起步区生态环境保护等部门共同思考的问题。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支持新设的实体性新区,起步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2022年以来,起步区“新型建材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先后入选山东省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全国第一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并在2024年8月20日通过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评估。
“起步区在建项目众多,辖区内建材企业集聚,且多数企业临近清洁生产审核期限。”济南市生态环境局起步区分局(以下简称起步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处长赵小萱告诉记者,过去通常为企业自行开展审核,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审核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此次试点将辖区新型建材行业20家企业打包,由起步区开展整体审核,既能推广清洁生产,同时也省去了企业进行审核所需的时间、资金,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整体审核并非一概而论,针对新型建材行业,起步区将其细分为特种玻璃制造、轻质建筑材料制造、水泥制品制造、门窗加工制造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等5个子行业,并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实地入厂调研,通过“对标找差”,给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法和思路。
走出温声玻璃厂房,陈波指着面前的停车棚告诉记者,在起步区生态环境分局指导下,企业最终选定“光伏电站方案”,将自发“绿电”用于生产所需。如今,车棚、厂房、办公楼、宿舍楼顶部全部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总功率达2.99MWp。“光伏电站一年发电量约400万度,我们把其中280万度用于生产,可节省生产用电成本约280万元,另外的120万度通过余电上网能额外创造收益48万元,这样算下来每年能节约运行费用328万元。”陈波说。
“电耗高是特种玻璃行业普遍存在的情况。”赵小萱介绍,通过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有效减少了该行业对市政用电的依赖。据统计,该行业每年共可减排二氧化碳约6634吨,同时还带动济南中通吉物流有限公司、山东爱麦食品有限公司等利用厂区厂房建设光伏项目发电项目,年可发电量约230万度。
除光伏发电方案外,起步区还针对特种玻璃企业提出“切割工艺技术改善”、“柴油叉车升级为电动叉车”方案;针对加气混凝土制品企业,提出“优化保温材料”、“蒸压釜抽真空节能技术”方案;针对商品混凝土企业提出“混凝土车辆干洗”、“砂石分离系统污泥回用”方案等。
在敲定可行方案的基础上,该试点进一步优化审核流程。试点将传统的“7个阶段35个步骤”进行优化重组,形成“5个阶段12个步骤”的整体审核流程。其中,以优化后的“新型建材行业调研”阶段为例,该阶段对传统审核模式下“预审核”阶段的工作步骤进行优化,将“组织现状调研、进行现场考察、评价产排污状况、确定审核重点”等6个步骤优化为“现状调研与考察、开展问题诊断”2个步骤,极大地简化了工作流程。
据介绍,与传统清洁生产审核模式相比,起步区将20家企业打包整体审核,可节约审核费用30%,减少人力投入约35.5%,压缩审核周期91.7%,减轻企业负担约133.6万元。
“整个试点过程中,我们从为企业想办法入手,深入了解行业共性问题,总结构建出符合起步区实际的,适用于新型建材子行业门类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的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将有效指导辖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现减污降碳,助力起步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起步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韩道汶表示。
据统计,起步区“新型建材行业清洁生产整体审核创新试点”通过指导企业进行清洁低碳改造,实现辖区新型建材行业节电550.8万千瓦时/年,节水2700吨/年,节约柴油69600升/年,节约天然气87.82万立方米/年。同时,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沥青烟等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6848.53吨,削减约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