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扣“12351”工作体系,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工业转型升级 集聚产业强劲动能
走进山东海纳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科技”)智能输送装备和激光增材应用数字化生产车间,AGV智能搬运机器人不停穿梭,300余台(套)自动化设备同步运行,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组装配盘等作业。
“前不久,海纳科技630kW功率减速型低压变频调速一体机焕新登场,将减速机和变频器集成在一起,整体体积、重量均降低至少1/3,同时也降低了维护成本和难度。此外,2倍的启动转矩,调速平稳,更适合重载启动工况。”在海纳科技创新中心,结构设计及工艺技术组组长张振洲如数家珍般介绍着相关产品。
以创新为引擎,抢占产业“智高点”,推动任城新型工业化迅速发展,海纳科技并非孤例。位于任城区的济宁博拉碳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端炭黑生产企业,以前,企业采用管式微滤系统,但经常发生堵塞。在任城区驻企干部及多方努力下,企业探索使用了新一代陶瓷超滤膜。
“经过运行,我们发现陶瓷超滤膜的能耗较管式微滤TMF膜能下降50%以上,而且酸碱损耗、人工成本能节省50%,产水率也能提高20%。”公司运营部主管孔信说。
“目前,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我们协助其申报‘三余’自备电厂暂免政策性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政策,减少成本支出约124万元。”驻企干部王天仲介绍。
此外,任城区还通过工业技改等手段帮助传统产业攀高向新。在山东佳信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台套智能格栅工架生产线,正在加紧生产国内一大型隧道项目订单。生产线采用AI精确控制系统,可根据客户需求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效率是普通人工的5倍以上。
“此系统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实现零废料产出,生产速度达到平均每小时40米,是传统人工单班组制作一天的产量,而且机器人焊接精准,也确保了产品的高质量标准,提升了施工水平。”公司技术人员赵新文说。
科技创新作引擎,塑造发展新优势。任城区以晨阳碳素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该区获评碳基新材料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以济矿海纳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亿元;以智联信通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向80亿元迈进;食品医药、环保板材、绿色包装“三个传统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7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70亿元。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3家,瞪羚企业11家,80家攀登企业营收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
开放聚合提质 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在位于任城区的龙拱港智能调度中心,占据整面墙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项数据:数十台5G无人集卡车队有序行进,轨道吊、岸桥等设备自动完成集装箱装卸,AI智能理货系统以99.9%的准确率自动识别货物信息。
这座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港口,通过投入2.3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已建成江北内河首个“江北大港”智慧化集装箱示范港。在内陆城市打造“出海口”,龙拱港的破局之道在于海关监管场所的智慧应用。
“不仅出口货物可在港口实现装卸、申报、查验、放行一体化,进口货物也可直接运抵龙拱港后进行清关,免去了企业异地报关的不便,还可在‘云上龙拱’系统一键完成!”龙拱港业务部报关员闫逸君演示着数字化报关流程。
龙拱港海关监管场所的应用,创造出了“港口+保税+跨境”良性循环生态圈。目前,龙拱港国际航线拓展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主要出口货物包括复合肥、电动自行车、塑料地板等,持续为外贸企业提供“全栈式”物流运输服务,进一步扩大任城区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
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北,不到30公里便到达济州港。任城区依托济州港规划建设“临港共享加工中心”“智能制造基地”等核心板块,打造覆盖钢材加工、贸易、产业配套的全产业链集群,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目前,项目一期部分厂房主体已完工。
“正在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6月份将实现开园运营。产业核心引擎‘临港共享加工中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4800万元、重型生产设备6500余万元,规划开平纵剪、激光切割、数控折弯、机器人自动焊接等生产线5条。”山东京杭智慧新钢运营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勇说。
“为帮助项目快速推进,我们组建‘攻坚专班’,创新‘政策讲解+法律援助+安置帮扶’三位一体工作法,精准高效解决企业用地、用工等难题。”任城区长沟镇党委书记李潘潘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服务周边300公里钢结构、设备制造、建筑工程产业发展,计划利用3—5年时间,打造成为年交易量400万—500万吨的百亿级港产融合产业示范区。
从“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高地”,任城区全力攻坚港航经济。全区集装箱航线达到28条,产值突破180亿元,3年内港口集装箱运量实现超30倍的大幅增长。济州港,依托智慧新钢项目和长沟装备制造产业园,正在打造百亿级钢材加工贸易基地;依托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加快推进华夏一号大豆深加工、碳材料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正在打造百万吨级粮食专业港区和碳材料制造基地。龙拱港,锻压件装备制造基地、中农集团应急储备等项目加快推进;结合安居煤矿转型发展,正在建设百亿级港产城融合园区。
政策服务升级 点燃消费投资“双引擎”
在任城区一家汽车4S店,每个车型上都张贴着补贴信息。“店员说我那辆旧车能领1.5万元的国补,旧车还能抵4万元。优惠力度很大,所以我就考虑买车了。”市民刘先生说。
为持续激发消费活力,任城区通过以旧换新、企业补贴等形式,落实落细各级促消费政策。目前,国补消费券申报流程进一步简化,消费者可在微信、支付宝、抖音、云闪付4个平台登录“汽车以旧换新”小程序,填写申请信息并上传所需材料。
“现在我们店里补贴大概4万元,再加上国补、省补的2万元,能做到最高6万元左右的置换政策金额。有了这个政策的加持,我们一季度销量提升了30%左右。”任城区某汽车销售公司工作人员刘志恒说。
在任城,不仅以家电、汽车为代表的商品消费增长势头良好,以文旅为代表的服务消费也保持较高人气。在河道总督署展示馆,3D影片《砥柱中原转漕上国》通过动画形式还原古代治河场景,游客戴上VR设备,便可“漫步”于总督署建筑群中,身临其境感受“转漕上国”场景。
“通过运用丰富的多媒体等数字技术,以文物展品、场景复原、光影互动、文创体验等形式,全面展现深厚的运河文化和历史,助力游客增强参与感、体验感和沉浸感。”河道总督署展示馆工作人员程诺介绍。
“数字+文旅”,激发消费新动能。这个五一假期,“运河记忆”景点日均客流量达1.2万人次;任城区各特色街区共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从项目投资建设看,位于任城区的山东宜普尔装饰材料二期项目,得益于施工许可等事项集成办理,开工时间较原计划提前了1个月。“多事项同步申报,使申报材料大幅精简,为项目投产争取了宝贵时间。”公司经理林春霞说。
为打通审批堵点,任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设立“投资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专区,整合投资建设全链条52个服务事项。“项目开工阶段审批材料精简幅度超过30%,综合审批效率提升40%以上,企业满意度实现显著提升。”任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审批一科科长吴夏宁介绍。
打造全场景AI政务数字人,300项高频事项“秒级响应”;推广“信用容缺+模拟审批”模式,让诚信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在良好政务环境的吸引下,任城区恒圣新材料、恒旺机械、智慧新钢共享加工中心等10余个产业项目先后落地,项目开工周期平均缩短60天。
投资增长、消费活跃,“火热”数据见证任城经济“多点开花”活力强。截至3月,全区新增“四上”企业125家;太白楼路智慧商圈入选首批省级智慧商圈试点,“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永基城等税收过千万元楼宇达到10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突破15%;全区市场主体存量超过18万家,“四上”企业总数达到1247家,均居全市首位;获评山东省现代流通强县、对外开放强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只有勇立改革前沿,才能有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任城区将继续坚持以工业经济为“头号工程”,持续深化“1231”产业体系,加快打造高端装备、新材料两大百亿产业集群,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助力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行动”,推进出口国家多元化、产品门类多元化,增强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埋头苦干、砥砺奋进、勇挑大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任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