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企业成长-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5/27 16:25:12
来源:大众日报

日照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企业成长

字体:

  在产业迁徙的版图上,总有些“候鸟”企业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企业有的跟随产业政策多地迁徙,也有的在宜居之地筑巢安家化作“留鸟”。

  在日照经开区,吉安达机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安达”)便是安居在此的一家“候鸟”变“留鸟”的企业。四年前,这家企业还只是落脚在1万平方米的租赁厂房里。如今,在1.6万平方米的自建工厂内,它已蜕变为售后铝控制臂细分领域单项全国第三、年产值冲刺2亿元的企业。

  从寂寂无闻到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吉安达实现“三级跳”的密码,藏在对技术攻坚的执着、对国际市场的胆识,更蕴含在一座城市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中。

  2019年,在日照经开区企业技宝电子的推荐下,吉安达董事长谢锋带着技术和资金“北迁”日照,租下电子信息产业园1万平方米厂房用于生产。

  “当时我们连规范化管理都吃力,是日照经开区的标准化厂房‘托住’了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周金强回忆说。在这里,锻造、机加工、硫化、组装等生产线在紧凑的厂房中实现分区管理,南方企业特有的高效集约化基因开始萌芽。

  彼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方兴未艾,吉安达敏锐地捕捉到配件轻量化的趋势,锁定售后市场升级替代需求,凭借积淀的技术优势,打入了这片“蓝海”。

  “企业每年将30%的利润投入研发。”周金强表示,公司技术团队通过逆向研发分析原厂配件弱点,通过改良材料配方和锻压工艺,开发出更耐用更轻量的铝控制臂。产品“比肩原厂”的品质,直接转化为2年10万公里的质保承诺,成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一张名片。

  这种“技术长跑”的底气,也离不开产业链的支撑。日照经开区瑞兴机械为吉安达提供了模具热处理服务,双方联合攻关的技术将模具使用寿命提升80%;为其提供包装的本地企业也扩大了经营规模。“临港靠海的禀赋让产品出口成本显著降低,我们凭借区位和技术优势敲开了欧洲、中东、南美市场的大门,国际订单敢接敢做。”周金强说。

  2023年下半年,吉安达收起迁徙的羽翼,在日照经开区“筑起巢穴”。从征地到新厂房投产,日照经开区专班全程护航:2024年3月立项、12月竣工、今年2月搬迁,仅12个月便迁入“新居”。

  “速度的背后是日照经开区无微不至的服务。”周金强表示,得知投资意向后,专班人员全天候协调用地、审批等环节,区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办公,推进项目建设进度,让企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新厂房内,锻造线从2条增至4条,加工、组装线数量翻番,产能提升60%,产品系列扩容40%。“现在订单排到三季度末,出口量涨了六成。”吉安达生产线负责人陈友林高兴地说。

  数据印证着蜕变:2024年企业营收1.3亿元,今年二季度预计产值将达5000万元,全年预计突破1.9亿元。

  眼下,吉安达正谋划着新上二期项目,将重点扩建底盘减震件生产线,巩固其在轻量化汽车配件领域的优势。同时,还将推出自主品牌并自建销售网络,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日照经开区的产业版图上,吉安达的坐标或许并不显眼——没有动辄几十亿元的投资和连片的厂房。但它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候鸟”企业到全国行业“季军”的逆袭。这条成长路径,恰恰印证了日照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卢东磊的发展理念:“大项目要‘顶天立地’构建四梁八柱,小企业更需‘众星捧月’激活链上一池春水,抓大不放小,才是产业生态的真功夫。”

  采访中,周金强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企业成长的每一步都在计划之中,但经开区的服务温度总在意料之外,这也是我们心无旁骛成长的底气。”当专班人员以事不过夜的作风召集多部门为项目推进集中“会诊”十余次,当瑞兴机械的技术骨干连夜调试淬火参数……故事背后的细节,构成了经开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肌理。在日照经开区虽然没有企业一夜成名的故事,却有万千阳光雨露滴灌出的产业之花。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