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东昌府区:沃野平畴好“丰”景 -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5/27 16:29:23
来源:大众日报

聊城东昌府区:沃野平畴好“丰”景

字体:

  初夏时节,鲁西大地麦浪翻涌,走进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粮食高产田“万亩大方”建设片区,地块平整,阡陌纵横,一幅“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可耕”的现代化农业新图景展现在眼前。2024年,东昌府区粮食收获面积166.52万亩,粮食总产16.56亿斤,小麦、玉米合并单产1000.01公斤/亩,成功完成“吨粮县”创建,成为聊城市第二个、全省第八个“吨粮县”。

  去年8月,聊城市试点建设粮食高产田“万亩大方”,探索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单产提升路径,打造“吨半粮”产能建设升级版。粮食高产田“万亩大方”建设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依托土地流转或生产托管开展规模化生产,通过水肥一体化、农机装备高端化、管理智能化、技术规程化等综合施策,实现社会化服务、全程机械化全覆盖。

  兴修水利 硬化路面

  水源,是高产稳产的关键。“这灌浆水浇得及时,今年小麦亩产稳超千斤!”5月21日,东昌府区梁水镇镇杨天洪村党支部书记杨一君站在地头上,随手薅下一个青黄相间的麦穗,在掌心轻搓后,将麦粒倒入口中咀嚼起来。对地处盐碱涝洼区的梁水镇镇百姓而言,这千斤产量背后,是与土地博弈的结果——当地北部地下水苦咸,全靠黄河水压碱“解渴”,每增产百斤都凝聚着无数心血。

  浇地曾是杨天洪村村民的“老大难”。“水泵、柴油机往地头一架,‘小白龙’管道一铺就是一二百米,弯着腰来回折腾。”年过六旬的杨一君说,“遇上农忙,还得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喊回来搭把手。”如今,杨天洪村1600多亩土地已“改头换面”。8座引水泵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5000米引水管道纵横交错,村民只需接上管道接口、刷电卡,黄河水便能“按需配送”。“现在浇地就跟拧水龙头一样方便。三十多亩地,三天就能浇完,我一个人也能轻松搞定。”

  梁水镇镇刘官营等村还在兴修水利的基础上,硬化了生产路、水泥桥等,路路通达,农机直接开到地头。

  稳面积 提单产

  东昌府区以建设“万亩大方”粮食高产田引领区为契机,示范带动全市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发挥平原耕地成方连片、土沃水畅的优势,持续稳面积、提单产。推进“吨半粮”产能提升行动,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优质资源要素向片区倾斜,集中连片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探索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单产提升路径。

  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将小麦从传统的宽幅播种模式改为超宽幅播种模式,实现了小麦无垄种植,大大提高了小麦的分蘖能力,提高了亩穗数,加大了千粒重,同时提高了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玉米从传统的等行距种植模式改为超宽窄行种植模式,同时采用种、肥、水同播技术,实现了在土壤墒情不好的情况下进行一播全苗,这种模式结合玉米品种及肥料,种植密度由4000株/亩增加到5500株/亩,合理提高种植密度的同时,田间采光透气性也提高了,从而提高了粮食产量。

  大力推广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多环节、全程化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带动效应持续增强。截至目前,东昌府区拥有农民合作社1571个、家庭农场582个,全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托管面积110万亩,其中多环节托管100万亩,托管服务面积占粮食生产比重达90%以上,服务小农户11.98万户。

  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晓珍表示,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2.45万亩,其中,成功创建“吨半粮”产能示范区12.36万亩。未来计划集成资源建设14万亩高产引领区,重点开展良种培育、农机更新、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等工作,并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引导种业企业开展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技术,更新农机装备,建设区域性社会化服务中心,全方位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