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活曲头”撬动50亿元馒头市场-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7/02 15:32:59
来源:大众日报

鄄城“活曲头”撬动50亿元馒头市场

字体:

  六月的鄄城,热浪中裹挟着麦香。

  鄄城县箕山镇时航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负责人谭海军正带领工人将新购的甜面瓜制成曲头。这种传承百年的“面曲”,将成为万千馒头风味的“灵魂密码”。在鄄城,这样的场景年年上演——老手艺人们守着祖传的发酵秘方,年轻人则带着改良技艺走向全国,共同托起一个年产值50亿元的“馒头帝国”。

  记忆里的麦香密码

  “趁着好天气,得把一年的‘面曲’都备齐。”谭海军说。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村里蒸馒头都离不开这种用甜面瓜制成的“面曲”。用温水化开,加入面粉搅拌做成酵子,再用酵子和面发酵,蒸出来的馒头麦香浓郁、嚼劲十足。

  “揭开蒸笼的瞬间,那股带着甜味的麦香能让人想起整个童年。”谭海军按了按刚出笼的馒头,指尖感触到熟悉的弹性。

  在鄄城人的基因里,馒头从来不只是主食:甜面瓜制成的“面曲”,经三天三夜的温养化为酵子,老面在陶缸里“呼吸”膨胀,最终在巧手下变成白胖暄软的馒头。这套流传发酵工艺,让鄄城馒头拥有工业酵母无法复制的层次感——初嚼清甜,回甘绵长,连冷馒头都能嚼出蜜味。

  鄄城县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素有“馒头之乡”的美誉。一批鄄城馒头制作师傅走出家乡,把鄄城馒头的特殊制作工艺传播四方。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十家馒头店中,七八家老板都来自鄄城。

  万余家馒头店香飘全国

  凌晨三点的北京鼓楼东大街,杨忠杰的作坊已亮起灯火。这位来自鄄城的馒头师傅坚持用“面曲”发面,蒸出的馒头让周边居民甘愿排两小时长队。“好馒头自己会说话。”杨忠杰带着鄄城乡音,用最本分的麦香在遍布珍馐的京城扎下了根。他的馒头不加花巧,凭借实在工艺与可靠服务成为京城食客心中的金字招牌。

  鄄城县馒头协会会长赵保记介绍,如今鄄城人经营的馒头店已超万家,遍布全国城乡,从业人员达5万人。保守估算,单店年均营收50万元,整个产业一年能为鄄城创造50亿元产值。

  微生物的“驯化师”

  71岁的吴正修蹲在曲房里,像照顾婴儿般调整着陶缸棉被的厚度。“‘面曲’是活的。”老人耳朵贴近缸壁,“听这气泡声,菌群正在‘吃’甜瓜呢。”他掌握着鄄城馒头最核心的机密——如何“驯化”野生酵母菌。在恒温28℃的曲房里,甜面瓜与小麦的邂逅需要经历128小时的精密控制,早一刻则味薄,晚一分则发酸。如今,这门传统技艺正被转化为数字化发酵曲线,录入县职校的教材。

  尽管鄄城人开的馒头店各有特色,但鄄城人一闻便知,这些馒头都采用了传统发酵工艺,有着共同的麦香与嚼劲。而传统发酵工艺的核心,正是鄄城馒头看不见的“魂”——“面曲”。在鄄城,规模较大的加工厂会自制“面曲”,更多馒头店则向老手艺人定制。

  农业县的突围智慧

  “我们卖的不是馒头,是农业县的突围智慧。”鄄城县商务局局长李婷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鄄城县围绕“守护传统技艺、赋能产业升级”构建支持体系。目前,鄄城馒头传统发酵工艺正申报“非遗”,吴正修等老手艺人的经验将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手册,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融合。职业教育方面,鄄城县第一职业中专开设了“中式面点制作特色班”,吸引年轻学子传承技艺;商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分析、电商培训等服务,助力馒头店实现数字化转型。

  然而,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规模扩张中守住“面曲”工艺的灵魂,避免传统风味在标准化进程中流失?怎样吸引年轻一代投身馒头制作,破解传承困境?如何提升行业整体标准,擦亮“鄄城馒头”的金字招牌?这些问题,等待着所有鄄城馒头人共同探索破局之策,让这份麦香四溢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续写辉煌。(记者 王兆锋 通讯员 焦同帅)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