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以文为媒,打造“国际会客厅”-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02 15:29:06
来源:大众日报

济宁:以文为媒,打造“国际会客厅”

字体:

  “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四伏、战火纷飞的时代,世界在紧急呼唤多样性中的和谐。”联想到正在世界多地发生的战争和冲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席杰弗里·萨克斯感触颇多,“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去加深理解和互信,构建起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6月14日,由孔子研究院、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等机构主办的第二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组织的政要和专家学者围绕“探讨超越‘丛林法则’的人类新文明”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很高兴与会政要和专家能通过论坛达成一定共识:即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地理与文化壁垒已被突破的当下,孔子所讲的‘和合’理念应得到更广泛应用。”谈到举办此次论坛成果,孔子研究院研究员、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负责人魏衍华表示,大家一致认为,各国需要通过重建文明间和谐的集体意识,科学应对战争冲突频发、极端主义抬头、全球不平等等国际问题。而这,只是济宁坚持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对话交流的一个缩影。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化解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济宁注重办好孔子国际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加力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上实现了新突破。

  文化是促进交流与理解的载体,能够超越语言与国界,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无形桥梁。对此,济宁正通过多种文化途径推动“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一方面拓展视觉“可参观”。以传统文化为“轴”,串起古运河、曲阜新老“三孔”、邹城“两孟”等文化遗产、文化地标,多维度、多场景展现中华文脉古迹的厚重绵长;另一方面以科技赋能“可视听”。鲁源村“鲁源奇妙夜”让孔子与机器人隔空对话,巧妙回答AI伦理的时代之问。《尼山圣秀》主题光影秀、《明灯三千》无人机表演等新场景,呈现了极具艺术感的视觉盛宴,让往来嘉宾沉浸式感受科技国潮;与此同时,凸显活化“可体验”。不论是儒家文化与中华美食有机融合的孔府宴,还是印信拓片、把脉针灸等非遗体验,都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之美、引起了国外宾客的广泛兴趣。

  前段时间,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与济宁两地博物馆开启线上文化交流。托克马克历史博物馆展示的丝绸之路突厥文化石像,是中吉关系的重要史料;济宁博物馆的汉画像石以精湛艺术造诣获吉方学者赞叹。两地文化交往借网络“石头”纽带愈发紧密。受此启发,济宁多部门联动开展国际传播协作,整合汉画像石资源创新转化,在X(原Twitter)平台启动“汉画像石上的中国文化”线上展月活动。以英日韩等多语种深度解读图像文字,讲述孔子见老子等经典故事的文化内涵,展现济宁传统文化底蕴。

  如今,以22个国家的30个友好城市为基础,济宁持续丰富文化国际传播路径,联动全球3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及脸书、X等国际新媒体矩阵,开展“在济宁发现中国文化”“国际学生说”等主题系列宣推,累计推送英韩日俄报道600余篇,覆盖人数近500万,有效推动了济宁“好声音”破壁出圈。

  从线上展示到线下互动,从学术探讨到民间交流,济宁正以创新开放的姿态搭起文明对话的“国际会客厅”,推动对外传播和交流从“文化出海”向“价值传播”升级,让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彩。(记者 孟一 通讯员 秦宣凯 孔勇)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