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油油的夏玉米长势正旺。在山东肥城安驾庄镇蔡颜子村的地头上,肥城市地龙合作社理事长汪顺龙正通过手机APP查看田间数据。
“现在种地就像点外卖,播啥种、施啥肥、咋管理,联合党委派来的服务队全给办到位。”他擦了把汗,笑着说:“今年我这1400来亩地小麦又获得大丰收,现在是大数据种田,搁以前想都不敢想!”。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山东肥城以联合党委为纽带,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跨越的缩影。
2023年,一场“田埂上的党委会”拉开了变革序幕:由肥城市委副书记担任汶阳田联合党委书记,将汶阳镇、安驾庄镇、边院镇、孙伯镇等4个镇的25万亩耕地连成“一块田”,整合市属国企、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方力量,打破镇域界限统筹资源。
走进位于安驾庄镇的汶阳田为农服务中心指挥大厅,只见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气象预警等数据。“过去镇与镇之间‘各自为战’,现在联合党委像条红纽带,把碎片化的资源拧成了一股绳。”肥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继荣的话语里透着改革的决心。目前,汶阳田区域已实现土地流转18万亩,流转率高达72%,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何让规模经营释放最大效益?联合党委创新推出的“国企助力、供销社托管、村集体自营、专业大户委托”四种模式,如同四驾马车拉动农业转型。
更令人称奇的是“汶阳田一块田”运营机制。“我们把整个汶阳田当作一个大农场来管,耕、种、管、收全链条统配资源。”山东汶阳田为农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点开电脑后台,25万亩耕地的土壤数据、种植档案、投入产出比等信息一目了然。
如今,汶阳田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100%,全程托管率超75%,每亩节本增效250元以上,2024年核心区小麦平均亩产660公斤,最高田块达860公斤,创历史新高。
以数字技术、科技化手段助力农业生产,去年以来,肥城市开发建设了“肥城市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把四类服务主体的资源和需求都汇集到这个平台上,统筹市域范围内的资源要素,运用数字化、可视化、便捷化的手段,精准匹配各类主体的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汶阳田核心示范区,无人驾驶的农机、立在田间的农情监测传感器、数字化终端平台,一幅智慧农业的图景在眼前呈现。
“为实现农机作业的全程掌握和统一调配,我们还开发了‘肥城滴滴农机’手机APP,探讨制定了激励政策,实现作业需求与农机的实时匹配和数字平台监管调度。”工作人员王洪阁说,“未来,汶阳田为农服务中心将继续深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探索更多创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肥城市以联合党委为核心,联资源、联产业、联服务,不仅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的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数字驱动、品牌增值”的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我们将发挥汶阳田片区作为全省六大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作用,加快汶阳田‘泰山粮仓’建设,让每一寸汶阳田都成为高产稳产的‘铁饭碗’。”王继荣说。(纪宗玉 肖明媛 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