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医学影像仪器……当这份本科生课程表摆在面前时,你猜它来自哪个专业?医学、工学相互交叉,成为“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新专业的学理支撑。
为何要开设“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这一新专业?“新”在何处?就业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新专业布点高校之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讲席教授于长斌。
医疗器械与装备,是现代医疗的基石和利器。在去年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直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
但此前相关学科设计比较粗放,无法有针对性地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新设专业能及时、有效弥补人才缺口,推动行业持续良性发展,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于长斌说,从长远来看,培养医工结合的跨学科高素质专业人才,将有力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自主研发能力、核心竞争力。
新专业最显著的特点是两新合一,即新工科和新医科的结合体。“新工科、新医科,都是为顺应、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人才,所以,新专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于长斌介绍,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设定上进行了创新。课程涵盖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等多领域知识,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向提升。教学模式为“项目化学习”和“AI赋能教育”,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产业链条各环节拆分成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加深知识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既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容,更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
经过四年学习,毕业生将拥有哪些“硬核”实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长斌一一列举后补充说,“学生需要在多学科交叉的团队中开展工作,与医学、工程学、管理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队友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医疗器械项目的研发、实施和管理等工作,所以合作意识强、沟通能力突出也是新专业学生的优势。”
“前景广阔,选择多样。”展望新专业学生的职业未来,于长斌用了这八个字概括。学生可以在医疗器械研发领域,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在生产与质量控制方面,把关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和质量标准;也可以到医院、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等单位,从事临床应用和技术支持工作。“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对医疗器械管理与法规事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攀升。毕业生可以在医疗器械企业、政府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说。(记者 刘一颖 通讯员 安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