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工业上楼”探索产业突围新路径-新华网
山东频道 > 信息 > 正文
2025 07/07 17:26:45
来源:青岛崂山区委宣传部

青岛崂山:“工业上楼”探索产业突围新路径

字体:

  近日,青岛崂山区“工业上楼”标杆项目——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开园。截至2025年6月,该园区已成功吸引天目山药业、三源泰科、模拟医学等30余家企业入驻,涵盖生物医药、康复辅具、高端医疗器械等优质产业领域。

  崂山区今年全力推动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10余个项目实施“工业上楼”,一幅产业集聚发展的蓬勃画卷正徐徐展开。而这场从“平面扩张”到“立体生长”的产业变革,正成为青岛崂山区破解土地要素制约、培育新兴产业的核心抓手。

  从“平面工业”到“垂直经济”的必然选择

  崂山区作为青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曾长期面临“寸土寸金”的发展瓶颈。数据显示,崂山区陆域面积仅395.8平方公里,且山地、丘陵占比超80%,传统工业“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24年崂山区提出园区亩均税收达到‌150万元以上‌的目标,但土地资源紧张制约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的规模化落地。

  “工业上楼”让企业从“单一生产”向“生态融合”转型,也让工业载体更具竞争力。今年以来,崂山区加快推动“工业上楼”模式,通过向天空要增量,把工厂搬上楼,成功破解了土地要素的制约瓶颈,助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健康等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实现“垂直生长”,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截至目前,崂山区已推动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好美智谷、华睿越海等8个项目实施“工业上楼”,新增工业载体超过60万平方米。这种“垂直工厂”模式,使单位土地的产业承载量提升3-5倍,成为破解土地制约的关键措施。

 构建产业“垂直生态”的崂山区方案

  目前,“工业上楼”在大湾区的发展路径已经相对成熟,以苏杭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以青岛、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城市,都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上楼”。

  崂山区是青岛未来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和重要增长极,打开崂山工业用地分布图,土地开发逼近“天花板”是崂山的痛点。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破解工业发展与土地等资源紧张的矛盾,促进城市空间转换升级与产业提质增效紧密结合,关乎崂山,更关乎青岛的命运走向。

  对区域发展而言,“工业上楼”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空间的复合利用。在株洲路片区,“工业上楼”项目与周边的科研院所、商业综合体形成“15分钟产业生活圈”,既解决了产业工人的通勤难题,又推动了产城融合。这种模式为寸土寸金的都市型工业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崂山区的实践证明,工业用地的价值不在于“平面铺开”,而在于“垂直挖潜”。

  6月份,东华软件全国副中心产业园开园,该项目以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为特色,采取“工业上楼”模式,打造智慧城市与信创生产研发高地。据东华软件高级副总裁、东华云都总裁董玉锁介绍,该项目设计厂房总面积2万平方米,上下共分为5层,真正实现“工业厂房”从独立企业园区到产业集群的质变,在同样土地面积上创造成倍数增加的产值。

  “工业上楼” 如何迈向 “产业上楼”?

  崂山区的“工业上楼”正从“空间创新”向“生态创新”迈进。据崂山区产业规划,未来三年将重点打造3-5个“产业上楼”标杆园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在垂直空间内深度融合。例如,规划中的虚拟现实产业园将整合研发、测试、展示等环节,形成“楼上研发、楼下中试、周边配套”的全链条生态。

  挑战依然存在,如何进一步降低企业上楼成本?怎样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楼层间的协同生产?崂山区给出的答案是:构建“工业上楼”数字平台,整合物流、能源、安防等数据,为企业提供智慧化管理解决方案。这种从“物理集聚”到“数字互联”的升级,或许正是“工业上楼”走向“产业上楼”的关键一跃。有业内人士期待,随着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专业载体加速建设,崂山区能够推动更多类型、更大体量的优质产业项目安心“上楼”,真正释放垂直空间的巨大潜能。

  崂山区“工业上楼”的实践,是对土地资源紧约束下产业发展路径的深度探索,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垂直产业社区”,不仅是崂山区产业突围的缩影,更昭示着一个新趋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都市核心区,唯有向天空要空间、以创新破困局,才能让产业在立体维度上实现真正的“向上生长”。(完)

【纠错】 【责任编辑:张建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