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茅草屋里“飞”出文化瑰宝-新华网
山东频道 > 新闻 > 正文
2025 07/08 11:33:04
来源:齐鲁晚报

《沂蒙山小调》茅草屋里“飞”出文化瑰宝

字体:

  如果用一首歌代表沂蒙,那一定是《沂蒙山小调》。

  这首创作于85年前的歌曲,曾历经两次迭代。从发动群众反抗国民党顽固派到激发群众抗日斗志,再到如今歌颂家乡,不仅唱出了沂蒙好风光,更谱写出中华民族英勇、坚韧、热爱家园的精神品质。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中国优秀民歌,《沂蒙山小调》在一次次传唱、改编与诠释中,汲取新的生命力,最终升华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符号,铭刻下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记忆。

  鼓舞民心,初代歌曲诞生于抗日烽火

  自费县县城向北出城后,沿东北方向垛南公路行驶约34公里,远远望见一个大型红色飘带的雕塑大门,便是沂蒙山银座天蒙景区东门。沿景区内部道路蜿蜒而上,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白石屋村掩映其间。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这悠然熟悉的旋律每天都会在山间响起。歌声里,夹杂着天南海北的口音,穿透历史厚重的帷幕,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艰苦时期,齐鲁大地硝烟弥漫,日寇、汉奸和国民党顽固派,利用当时的反动组织“黄沙会”散布谣言,对刚建立不久的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

  1940年6月,为扫除敌后抗日障碍,驻扎在白石屋村一带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团员们,以文艺宣传配合武力行动,由团员李林、阮若珊在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创作完成了《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前两段词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后六段主要控诉“黄沙会”罪行,展现八路军战士们的英勇。

  两个月后,在蒙山根据地的一次庆功会上,阮若珊唱起了这首歌。“群众听了备受鼓舞,当场有300多人报名参军参战,这首歌就起到了鼓舞我军士气,瓦解敌方斗志的作用。”沂蒙山小调展览馆讲解员陈开霞说。

  “黄沙会”被消灭后,随着战争形势和文艺宣传任务变化,作者在保留前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歌词改为积极抗日、揭露国民党劣迹的内容,易名《沂蒙小调》,并迅速传遍华北、华东等全国各大根据地,深受广大军民喜爱。

  “在那长夜漫漫的敌伪统治区,听到这样的民歌,真像数九寒天扑面吹来一阵温暖的春风,又像渴饮一杯清冽的泉水沁人心脾,顿时感到无比振奋——人民在战斗,中国不会亡!”李林的生前好友、著名作曲家商易回忆道。

  与时俱进,歌颂家乡成主旋律

  这首诞生于1940年战火纷飞的沂蒙山区、最初仅为配合抗日宣传的“小调”,何以能跨越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不仅未被遗忘,反而历久弥新?

  资料显示,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首歌仅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1953年秋,山东军区文工团要到青岛、烟台巡回演出。在准备演出曲目时,时任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发现《沂蒙小调》的歌词不合时宜。三个人保留前两段歌词,将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新创作歌词“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得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并且重新记录曲谱,正式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员王音璇,完成首次演唱。

  历时13年,这首歌完成最终演变,成为一首通俗易懂、婉转悠扬,赞美沂蒙山大好风光,歌颂沂蒙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过上了美好生活的经典歌曲。

  1964年,沂蒙山区民歌手韦友琴带着这首歌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出,大受称赞。之后歌曲被录制成唱片,《沂蒙山小调》从此流传大江南北。深受歌迷喜爱、赢得国家领导人赞誉、唱响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2003年,《沂蒙山小调》被定为临沂市市歌。岁月更迭,这首歌在一次次的传唱、改编与诠释中,汲取了新的生命力,不仅早已融入齐鲁儿女的血脉,更升华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情感记忆。

  7月5日,“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在临沂响起。《沂蒙山小调》作为开场曲目,旋律一出,便引得数万歌迷大合唱。有网友评价:“真正站在这片土地上唱起这首歌,才更能感受到歌曲里蕴含的力量。”

  朗朗上口,传唱成跨国文化符号

  从战火年代刻画抗日英雄英勇精神的“战歌”,到和平年代抒发对家乡深情和热爱的“颂歌”,《沂蒙山小调》不仅风靡齐鲁大地,唱遍大江南北,也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与《茉莉花》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的《沂蒙山小调》,早已蜚声海内外。1967年,韦友琴便携《沂蒙山小调》出访非洲多个国家,将这首歌唱出国门。2007年,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搭载了三十首中国经典歌曲环绕月球播放,其中就有《沂蒙山小调》。

  85年来,这支优美动听的山东民歌,还被歌剧《沂蒙山》、舞剧《沂蒙颂》、京剧《红云岗》以及电影《南征北战》《沂蒙六姐妹》《长津湖》等作为插曲或演绎为主题音乐。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山东形象片、上合组织2018青岛峰会山东形象宣传片的背景主题音乐也都是《沂蒙山小调》。

  从硝烟中走来,在和平年代传承,简单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在时间的沉淀中,《沂蒙山小调》也已超越地域和时代的界限,最终凝结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激荡起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中国与世界的共鸣。

【纠错】 【责任编辑:王媛媛】